領導能力是實現其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和基礎。一般來說,領導能力與領導效率和領導效益成正比,即領導能力愈強,其效率和效益就愈高;領導效率是領導能力在實現領導目標中的體現,是實現效益的保證和途徑。在正常的情況下,領導效率與領導效益成正比,即領導效率愈高,其效益就愈大。
追求卓越是自我提升的首要課題
追求卓越是領導者自我成長的第一個命題,它能為我們帶來成就感和自尊。
德魯克說:“卓有成效的領導者正在成為社會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資源,能夠成為卓有成效的領導者已經成了個人獲取成功的主要標誌。”正是源於對卓越的孜孜追求,許多富豪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
美國維亞康姆公司董事長薩默·萊德斯通在63歲時,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很龐大的娛樂商業帝國。63歲在多數人看來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他卻在此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讓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他總是一切圍繞著“維亞康姆”轉,工作日和休息日、個人生活與公司之間沒有任何界限,有時甚至一天工作24小時。他哪來的這麼大的工作熱情呢?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那些擁有了巨額薪水的人,不但每天工作,而且工作得相當賣力。如果你跟著他們工作,一定會為工作時間太長而感到精疲力竭。那麼,他們為何還要這麼做,是為了錢嗎?
還是看看薩默·萊德斯通自己的看法吧:“實際上,錢從來不是我的動力。我的動力源自我對事業的熱愛,我喜歡娛樂業和我的公司。我有一種願望,要實現生活中最高的價值,盡可能地實現。”
追求卓越並不排斥物質利益,但許多成功人士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往往會忘記物質利益。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在33歲那年就建立了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在這一年,他在備忘錄裏寫下了這樣的話:人生必須有目標,而賺錢是最壞的目標。隻有當你把“做好事業,追求卓越”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時,你才會獲得比金錢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要想卓越,就要承擔重要的工作
一個人隻有接受了重要的工作後,才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
在公司發展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這是優秀領導者的共性。很多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就是因為在關鍵時刻的卓越表現,而擁有了職業提升的資本和良機。隻有承擔了重要的工作,領導者才能實現卓越。
瓊斯是一家高新科技公司的職員。他很清楚公司現在麵臨的處境:公司剛剛開發出一種新產品但還沒開始大規模生產的時候,競爭對手就馬上推出了一種和這種產品十分類似的新產品,而且價格比自己公司產品的成本還要低。過去的一個大客戶突然宣布破產,它欠公司的大筆債務也因此而泡湯。雪上加霜的是,公司的許多原材料供應商都抬高了價格。
瓊斯意識到公司現在正處於舉步維艱的階段,很多同事都已離開了公司,留下來的同事中有一部分實際上也在準備另謀高就,現在公司裏人心惶惶,大家的心思根本就沒有放在工作上。看到公司現在的情況,瓊斯十分痛心,但是他知道痛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幾天來,他一直在考慮如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公司減輕負擔。瓊斯想到了妻子的導師,一位很出名的老教授。於是,他很快找到了產品研發部經理,並帶著他來到了那位老教授的家裏,通過和老教授的磋商,老教授答應和他們公司合作開發一種更加物美價廉的新產品。
同時,因為瓊斯在公司負責售後服務,他趁著公司的事情暫時不多的時候,把所有的售後服務人員都組織起來,讓他們主動到老客戶那裏進行產品維修和維護工作。幾個月之後,公司和老教授合作開發的新產品成功上市了,這種新產品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競爭對手對此措手不及。
老客戶們紛紛表示要繼續和公司保持長期合作關係,而且他們還為公司帶來了許多新客戶,這讓瓊斯所在的公司終於走出了困境。因為瓊斯對公司的傑出貢獻以及在這段時間表現出的巨大潛能,公司總經理提議提升瓊斯為公司的營銷總監,這項提議很快就被公司董事會通過了。
行動越快效率越高
麵對你所想做的並認為是正確的事情,行動越快越好。
如果你連在小事方麵也猶疑不決,為難下決心而痛苦,害怕選擇到錯誤的方案,那你就要記著:“猶疑不決幾乎是你能犯的最壞的錯誤。”如果你選擇一項看起來比較好的方案,有信心地宣布出來,並且全速實行,你所得到的結果,通常都比長期難以下決定而痛苦要好得多。
某些決定,例如要不要改換工作,明顯地需要多多考慮,而不應該草率決定。但是可以獲得的事實情況一旦得到了,就該停止徘徊於利弊之間,下定決心把全部精力用於實現這個決定。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尋常的決定,至於小的決定,一般而言,是下得愈快愈好。如果你要拖延到全部異議都克服以後才下決定,你就永遠不能做好事情。
成功的人並不是在問題發生以前先把問題統統消除,而是一旦發生問題時,有勇氣克服種種困難。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須折中一下,這樣才不至於陷入行動以前永遠等待的泥沼中。當然,最好是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大無畏精神。
當我們決定一件大事時,心裏一定會很矛盾,常常有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擾。下麵的實例是一個年輕人的選擇,他沒有抱怨,而是立即去做,最後,他有了收獲。
傑米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大約二十幾歲,有太太和小孩,收入並不多。
他們全家住在一間小公寓裏,夫婦倆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們希望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比較幹淨的環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時也增添一份產業。
買房子的確很難,必須有錢支付分期付款的首付款才行。有一天,當他簽發下個月的房租支票時,突然很不耐煩,因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
傑米跟太太說:“下個禮拜我們去買一套新房子,你看怎樣?”
“你怎麼突然想到這個?”她問,“開玩笑!我們哪有能力!可能連首付款都付不起!”
但是傑米已經下定決心:“跟我們一樣想買一套新房子的夫婦大約有幾十萬,其中隻有一半能如願以償,一定是什麼事情才使他們打消這個念頭。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買一套房子。雖然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湊錢,可是一定要想辦法。”
下個禮拜他們真的找到一套兩人都喜歡的房子,樸素大方又實用,首付款是1200美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湊夠1200美元。他知道無法從銀行借到這筆錢,因為這樣會妨礙他的信用,使他無法獲得一項關於銷售款項的抵押借款。
可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個靈感,為什麼不直接找包銷商談談,向他借私款呢?他真的這麼去做了。包銷商起先很冷淡,由於傑米一再堅持,他終於同意了。他同意傑米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償還100美元,利息另外計算。
現在傑米要做的是,每個月湊出100美元。夫婦倆想盡辦法,1個月可以省下25美元,還有75美元要另外設法籌措。
這時傑米又想到另一個點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釋這件事,他的老板也很高興他要買房子。
傑米說:“T先生(就是老板),你看,為了買房子,我每個月要多賺75美元才行。我知道,當你認為我值得加薪時一定會加,可是我現在很想多賺一點錢。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應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老板被他的誠懇和雄心非常感動,找出許多事情讓他在周末工作10小時,傑米一家人因此歡歡喜喜地搬進新房子了。
這個實例可以歸納為兩點:
首先,傑米的決心燃起靈感的火花,因而想出各種辦法來實現他的心願,而不是妒忌那些住進新房的人。
由此,他的信心大增,下一次決定什麼大事時會更容易、更順手。
其次,他提高了家人的生活水準。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條件都解決時,很可能永遠買不起房子了。
如果想要等條件都十全十美後再動手。由於實際情況與理想永遠不能相符,所以隻好一直拖下去了。看來,猶豫不決,除了說明你自己無能外,不能說明別的。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他。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合作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除他們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們把林肯完全拋在一邊——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飯。
林肯怎樣麵對這種情形呢?是否鼻子翹得比輕視他的人還高,想方設法報複呢?不,他並沒有如此做。林肯後來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說:“我到芝加哥才知道自己所懂的是多麼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麼的多。”這種輕慢對他是一種刺激,促使他改進。後來林肯做了美國的大總統,那些律師還是無名的律師。他們的輕慢不過是替林肯預備了一級梯子,使林肯爬到榮譽的頂峰。
利用別人的批評可以看清自己的行為,看出你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你錯了,應及時地改正錯誤;如果你是對的,就不必牽掛著別人批評而感覺不安。
聽到別人批評的時候,不要養成一種感到自己是受了羞辱的習慣。無論怎樣,如果你的仇敵能指出一條路打破你的自負心,使你能夠改進,那麼,他實在是幫了你的大忙。
用行動克服恐懼感
一些人在處理事情之前,往往會莫名其妙地產生恐懼感,他們常以埋怨、等待、拖延、推托等方式來應付。其實,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
傘兵教練說:“跳傘本身是很好玩的,讓人難受的隻是‘等待跳傘’的一刹那。在跳傘的人各就各位時,我讓他們‘盡快’度過這段時間。曾經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發生的事’而暈倒,如果不能鼓勵他跳第二次,他就永遠當不成傘兵了。跳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