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無為大有為,無為而治是管人理事的最高境界(2 / 3)

而正是這些體現員工責任心的細小之事,關係著企業的信譽、信用、效益、發展,甚至生存。

領導如何調動下屬的積極性,讓下屬為自己的分擔工作呢?

(1)告訴員工自己應承擔的職責。大多數的領導隻喜歡向下屬明確工作內容,而不明確工作職責。當一個員工隻明確工作內容,他們會認為自己僅僅是一個執行者,沒有什麼成就感;而通過溝通和促動讓他們能為自己的工作職責努力,那麼他們會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進而能從工作價值中獲得激勵。

(2)有可能的時候就讓下屬對自己的工作寫出書麵報告。書麵報告,能幫助下屬理清自己的工作狀態,能凸現問題,也能讓他找到自己改善的方向,再加上領導的促動,工作就比較容易開展。另外,每個人在寫自己工作報告的時候,也是了解自己價值的時候。

(3)讓下屬參與到一些重要的討論中來。這種做法能激勵他們,並且表明你很在乎他們的想法,當然這些時候他們也可能會提出好的主意。相反,一意孤行的領導者會讓員工在工作中變得消極、應付。所以,當員工積極性不高的時候,一定是與上級存在某種溝通上的障礙。通過討論消除障礙,提高員工積極性,不失為一種雙贏的做法。

(4)當你跟下屬交流時,不要隻是告訴他們怎麼做,而應該用你的說服力使他們想做你需要他們做的事。這就需要你指出他們這麼做能得到的好處。

(5)對下屬的工作做出反饋

領導的及時的評價,無論是認可、表揚,還是警醒、批評,都能對下屬形成有效的促動,讓員工認清自我,增強工作的積極性。

領導如何做到無為而治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門高深的政治哲學,自古以來,一直被第一流的領導者奉為做人做事的圭皋。

縱觀中國曆史,不少出色的政治家都喜歡以“無為而治”來整治國家,以無為而為,由無為達到有為。

麵對一片原始森林,如果我們不去理睬,它自己就能欣欣向榮,但是,經過人們插手之後,往往是草盛木稀,遭到滅頂之災,古代老子所提倡的“無為”領導之道,便是要建立這種“順應自然”的思想觀念。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的規律,與其用強迫手段改變規律,不如利用原有的規律,來轉化成為我們能夠利用的資源。就像水遇熱變成蒸汽,這是無法改變的,然而我們卻可以利用這一個規律來生產暖氣,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

老子的“無為”,分為以下三個方麵來理解:

首先,應盡量少下命令。

如果,管理者隻讓其他人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必然會激起他們的反抗心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隻指出大方向,爾後便交由別人靈活處理。

其次是,對於部屬或其他人,應當盡量避免幹涉或介入。

因為,每個人的工作習慣不同,領導者不應該過度地幹預其他人,更沒必要在一旁比手畫腳,如此,非但幫不上忙,萬一沒有處理好,恐怕會幫了倒忙。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隻要能達到期望的結果,不是非得依領導者的方法才可以,因此領導者更應該保持正確的態度,給部屬們一個獨立而自主的空間,反而更能加快事業的成功腳步。

最後一點是,不要用過多的政策加重部屬的負擔。

聰明的領導者並非什麼事都撒手不管,而是要能細心地留意部屬們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動向,並掌握整體團隊的方向和發展遠景,並在遇到困難時,能在職員麵前鎮定自若,增加員工們的信心。

政策上忌諱的事情越多,或過度地限製部屬能力的發展,不僅會使部屬越來越怠惰、缺乏效率,還會讓整個組織或團隊越來越混亂。

領導者規定的事項越多,插手的事務越多,部屬為了生存,在這麼多限製裏,便學會了機謀,學會了算盡機關和陽奉陰違。隻有讓部屬自動自發地散發自己的能量,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開創出更寬闊的遠景。

“鯰魚”帶來競爭——從資源上體現無為而治

台灣糖業公司(以下簡稱台糖)作為一個古老的國營事業機構,在台灣經濟發展的初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當時的外彙收入(1949年)就占整個台灣地區外彙的70%以上。由於台糖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所以不斷地賣地仍可以相安無事,但這並非公司長久發展之計。

台糖所有的土地麵積,也就因此從光複初期的近12萬公傾(約為台灣麵積1/30),變成今日的5.8萬多公頃(約為台灣麵積的1/60)。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期,台糖公司推行“危機管理”,凝聚公司內部所有員工的共識。就好像拔河,全部的員工都要共同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才能發揮成效,贏得勝利;也惟有凝聚共識,才會形成力量。

新的管理架構重組之後,原先不到億元的營業額大幅度提升到1996年的354億元,並且在21世紀向1000億元的營業額挑戰。而台糖公司作為一個嶄新的國營事業機構,給他人的印象不再是個古老封閉的事業體。

台糖這種令龐大而古老的國營機構轉虧為盈的經營功力,為其公司的經營者贏得了“國營事業的艾科卡”的稱號。

有專家研究發現,企業基本上由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幹才;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才或廢才。

管理這三種人可能會讓領導們絞盡腦汁,為了讓幹才更努力,讓勤奮的員工出成績,讓整天不好好工作的人為公司賣力,領導們從激勵、懲罰等各個方麵入手卻總是收獲不到理想的效果。怎樣管理這三種人才能讓領導省心、省力進而達到無為而治呢?下麵的“鯰魚效應”將給人以啟發。

挪威人的漁船返回港灣,魚販子們都擠上來買魚。可是漁民們捕來的沙丁魚已經死了,隻能低價處理。漁民們哀歎起來:“上帝,我們太不幸了。”隻有漢斯捕來的沙丁魚還是活蹦亂跳的。商人們紛紛湧向漢斯:“我出高價,賣給我吧!”

商人問:“你用什麼辦法使沙丁魚活下來呢?”

漢斯說:“你們去看看我的魚槽吧!”

原來,漢斯的魚槽裏有一條活潑的鯰魚到處亂竄,使沙丁魚們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因而它們才存活下來。

其實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產生惰性。受到啟發,一位公司老板請來一條“鯰魚”,讓他擔任部門的新主管。公司上下的“沙丁魚”們立刻產生了緊張感。“你看新主管工作的速度多快呀!”“我們也加緊幹吧,不然就被炒魷魚了。”這就產生了“鯰魚效應”。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利潤自然是翻著筋鬥上升。

想要振奮起員工的奮鬥意誌,首先就是要建立危機意識。若是員工沒有危機意識,就會安於現狀,而公司當然更不會進步。企業光榮的曆史不能一直緬懷,大家不能總是“吃老本”,因為這樣會讓員工失去憂患意識。在這個時候,引入一條“鯰魚”,領導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

倡導無邊界溝通——從運作上體現無為而治

通用電氣公司第8任總裁傑克·韋爾奇無邊界管理模式。韋爾奇反對通用舊有的“不是土生土長的”觀念,提倡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地域之間廣泛的相互學習,汲取新思想,他說“你從越多的人中獲取智慧,那麼你得到的智慧就越多,水準被提升得越高”。

“無邊界”溝通成為通用學習型文化和自我實現的關鍵一步。為了真正達到“無邊界”的理想狀態,韋爾奇堅決執行減少管理層次的決定,加強公司硬件建設;大力提倡全球化思維;創立“聽證會”製度。“聽證會”製度不僅使普通員工參與公司的管理,而且成為領導者和員工相互溝通、學習的場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思科公司統計,其員工光顧企業內部網的頻率是很大的。這有助於企業內部充分溝通,能夠利用來自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個地方的智慧火花,消除官僚主義習氣,促使企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