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管理無定式,結果最重要(1 / 3)

大事清楚,小事“糊塗”

鄭板橋有句名言“難得糊塗”。領導工作中,也有兩句名言“大事要爭,小事要讓”;“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這裏的大事就是指關係全局,涉及黨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大問題。對於這些大事要爭,頭腦要清楚。領導幹部在有關大是大非問題上要堅持原則,不能有半點含糊。

這裏的小事是相對於大事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無關主旨,無礙大局的次要問題、枝節問題、局部問題、具體問題等。小事為什麼要讓?因為世界上任何事情之間都存在著差異,人們在小事上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在這些小事麵前不必過於認真,不必非爭個你高我低。作為一名領導,要想做到時時處處都明察秋毫是不太容易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事事清楚”往往導致“事事不清楚”。過分的求細、求真,勢必分散領導精力,妨礙大事的貫徹落實。因而,領導者要善於分清主次、輕重,將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上,豁達大度,善與人和,對於一般枝節小事不必過於認真,防止出現形形色色的無原則糾紛和個人意氣之爭,使人變得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從而保證人們集中精力抓好大事的落實。

鄭板橋所說的“糊塗”精神,就是要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塗。但是如果領導幹部沒有一定的修養,沒有寬容的肚量,不但大事難以清楚,小事也難得糊塗;有人貌似糊塗,實際大智若愚,卻是聰明。

《諸葛亮吊孝》是一出名戲,戲中寫道:吳國都督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江東為他吊孝。東吳一班大臣想乘機報複,殺死諸葛亮。但魯肅不同意,保護了諸葛亮。有些人斥責魯肅糊塗。但諸葛亮卻稱讚他是“難得糊塗”的魯大夫!為什麼?就因為魯肅站得高看得遠,深知蜀吳聯盟的重要意義遠勝過一場報複仇殺。魯肅在小事上糊塗,正是他在大事上思路清楚的表現。

還要注意一點,大事與小事是相對的,它們的關係是隨時間條件而變化的,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這就要求領導者要經常分析研究形勢,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牢牢把握大事與小事之間的度,才能真正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塗”。

正確的使用疏導與堵塞的方法

一談起疏導與堵塞,人們往往會想起中國古代先人大禹治水的傳說。大禹的父親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洪水,卻因沒有成功而被殺身亡,大禹接過治水的任務後,吸取父親失敗的教訓,用疏導的的辦法治水,最終將洪水給製服了。事實上,僅僅隻用單方麵的堵固然不會成功,然而隻用導而不用堵也未必成功。因為事實很簡單,當水流向不利方向時,大禹不可能不堵,有了這樣的堵,對水才能更好的導。所以,有的地方要導,有的地方要堵,孰重孰輕,以誰為主才是關鍵,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強調一方麵而忽略另一方麵。

在我們領導工作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疏導與堵塞的問題。如何正確地使用疏導與堵塞的方法,如何正確地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領導幹部注意掌握的。

在領導活動中,既要有疏導又要有堵塞。一般認為,應以疏導為主,堵塞為輔,二者結合,相輔相成。在二者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麵性:那種因疏導而把必要的堵塞看成是錯誤的,因而放棄堵塞的做法是不對的;反之,那種因需要堵塞,而把堵塞強調和使用得過頭,輕視疏導的做法也是不對的。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是領導者要根據問題的性質、時間、條件等情況把握好“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有個青年工人一度因盲目崇外,看到外國人身上戴著某種特殊飾物很氣派,他認為很有風度,就也戴了起來。而工廠隻規定了不準戴,但沒有及時講清楚為什麼不準戴。這個青年人認為,這是我自己的事,你越不準我戴我偏要戴,矛盾有所激化。後來,李燕傑同誌同他細談了特殊飾物的由來以及什麼是真正的“美”,他才有了新的看法,自覺地從脖子上取下特殊飾物。

可見,片麵地禁止,簡單地堵塞,對於一般的思想問題的解決,並不見得十分有效。對這類問題,領導幹部還是要從疏導入手,堵塞為輔。

但是,對於那些能迅速造成很壞後果,導致不良影響的東西,就要堅決禁止。比如:黃色書刊、淫穢錄像、敵台廣播等,該當機立斷,明確堵塞。因為疏導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此時仍然采用和風細雨的方法去說服,那麼,必然會擴大這些毒素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采取明確的、有力的、迅速的行動予以堵禁,否則,便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客觀上會起到放縱的效果,結果造成是非模糊,良莠不分,使人們失去方向,難以作出正確的抉擇,同時,也使疏導失去說服力,因缺乏相應的支持而難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