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說,做生意就是這樣,隻要敢於投資,就會有對得起你的回報。照此推理,跨國老板豈不是高枕無憂了,投資、投資,然後等著收回成本就OK了?實行上沒那麼簡單,作為一個跨國企業的經營者,不但要有敏銳的眼光做好市場投資,更要有引領企業向前的素質和魄力。杜家濱就是一個多才兼備的人,他的成就的取得跟在外企中的打拚息息相關。
發展空間>薪水——人才不請自來
作為一個管理者,杜家濱有他的個人魅力,在團隊的實際運作中,杜家濱能充分調動團隊的積極性,努力實現目標。杜家濱善於網羅人才,善於與人溝通,這在業內是出了名的。
1998年,杜家濱正式成為思科(中國)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就積極地邀請業內精英加盟,組建他的團隊。有很多人在加入思科之前,都曾在業內很知名的公司擔任要職,有著很好的職業背景。舉幾個例子:
徐啟威,負責思科電信市場部,曾在AT&T擔任中國公司副總裁;
吳世楷,負責思科電信市場部,曾在戴爾擔任中國/香港區董事總經理;
吳錫源,負責思科渠道管理,曾在3Com擔任中國區總裁;
奚祖強,負責思科產品管理,曾在康柏、摩托羅拉等公司擔任要職;
張思華,負責核心技術部門主管,曾在3Com擔任重要職務;
劉維明,是中國思科最年輕的副總裁,曾在Unisys和NCR擔任過高級職務。
在IT業界,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杜家濱有吸引力,可以將眾多的高級人士收攏過來。有人會奇怪,杜家濱究竟是靠什麼說服別人的呢?
杜家濱靠的不是高薪水的誘惑,他知道優秀的人關注的不是薪水,而是自己的發展空間,有了一個廣大的發展空間,薪水也就相應得到了。其實這不但是公司選擇人才的一個標準,也是職場選擇人才的一條準則。
沈向陽選擇微軟的時候看中的就是微軟的環境和廣大的發展空間。微軟美國研究院中聚集了不少在技術領域頂尖的學者,有很多還是世界一流的專家,這樣的團隊讓沈向洋十分向往。尤其他是學圖形學的,當時在這一領域得世界最高獎的四五個人都在微軟,這些精英人才像偶像一樣吸引著沈向洋。所以在沈向洋畢業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微軟。進微軟之後,和那些頂尖人士交手,讓他成長得特別快,為他以後的成功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可見,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的誘惑力是極大的。
杜家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努力為到思科的每一個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他相信沒有人會拒絕能給自己帶來光明前途的公司。
首先,他讓思科的每一個員工都能感受到平等。杜家濱的言語中經常表明這樣的觀點:
“我不喜歡自己總是用權威去解決問題,畢竟,公司裏不需要一個警察來維持正常的運作。”
“如果把思科中國比做一個球隊的話,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是足球明星。我該扮演的角色不是教練,而是後衛或守門員,什麼地方需要我,我就出現在什麼地方。”
“很多事情,僅憑自己一個人是不行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成果,是整個團隊的成果。”
“我希望公司內部的每一個人都能平等地工作,盡管大家風格可能不相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相同,但這並沒有關係。我的任務就是在挖掘每個人潛力的同時,保證團隊效益的最大化。”
杜家濱力爭創造這樣的環境,他希望任何一個留在思科的員工都能看到自己在思科發展的機會,而且通過努力,會對公司產生價值。當員工發現自己能作出貢獻的時候,他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會做得比別人更多,同時,自己也會學到更多。
其次,他為思科的員工提供學習的平台和空間。思科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產品或新技術誕生,思科公司會定期通過網絡學習係統為員工展開培訓,利用網絡視頻,員工在兩三天之內就可以很直觀地接觸新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