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篇采訪中可以看出,這次陳永正離開微軟轉投NBA,很明顯並不是業績問題,而是個人職業生涯的重新設計。可見,現在高管離職的原因變得複雜化、多元化,而業績不再是唯一的尺度。這對於職場中的我們有什麼重要的啟示呢?那就是在跳槽的過程中要慎重地考慮,工作是一件很理智的事情,在你離職和跳槽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價值追求,這樣才有意義。隻有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才會努力去追求,也隻有付諸行動努力追求的人才會享受人生成功和失敗的經曆,在這樣的過程中人生和職業價值才能實現。
“形象”工程:樹立自己的職業品牌
了解和熟悉中國市場,並且善於處理複雜關係的陳永正之所以會成為跨國公司眼中的紅人,自然有其獨具的魅力。比如他一直被外界稱為“笑佛”,能見得到他的場合,他的臉上總是笑容蕩漾;在所有需要代表微軟(中國)出現的場合,基本上都能看到他;他為人低調,盡管曝光率很高,但始終並不過渡張揚——這樣的公眾形象在大多數情況下恰恰也和微軟近幾年在全球的形象定位相匹配。
其中,爽朗的笑聲是陳永正的招牌形象。他爽朗的笑聲很有感染力,即使有人當麵批評微軟的種種不是,他也會顯出虛心接受的樣子。他微笑的外在形象讓人們感覺他的親和力很強,因此他也很容易與陌生人打成一片。
熟悉微軟的人都說陳永正是微軟(中國)的“形象大使”,這也是他和曆任微軟(中國)總裁最大的區別。由此可見,他不僅僅注重個人形象的塑造,還很注重微軟公司形象在中國的建立。在這個時代,形象就是信譽,就是品牌,就是良好的口碑。陳永正深深懂得,微軟隻有獲取了良好的聲譽,才能在中國得到長足的發展。
對於陳永正如何在中國樹立微軟的品牌,網絡上是這樣報道的:
事實上,陳永正的幾位前任也意識到了微軟在中國的種種問題,但是,隻有他解決了更多。比如,他上任可以直接和微軟總部的7人決策委員會溝通,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業界普遍認為陳永正在微軟最大的功績是,不遺餘力地試圖通過各種方式重塑社會關係,而不是固執地隻堅持打擊盜版。
微軟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其在政府采購中的命運是最有力的佐證。2006年4月26日,陳永正代表微軟與國家發改委簽訂了二期合作計劃,除了總計35億美元的硬件采購訂單外,還有1億美元的軟件外包訂單、1億美元的培訓計劃。對軟件業來說,政府采購往往是利潤豐厚的大單。
2006年,聯想、方正、同方、TCL共計采購微軟正版操作係統17億美元,使微軟在中國的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為了修補微軟形象,他還給中國市場帶來了更多投資,給中國軟件企業帶來更多軟件外包生意。2002年,微軟全球總裁鮑爾默訪華之際宣布微軟將在中國投資62億元。作為這一投資計劃的實際執行者,至2005年,陳永正完成62億元投資計劃。
幾年下來,中軟、神州數碼、山東浪潮、浙大網新、上海寶信、湖南創智都成為微軟的商業合作夥伴。
微軟希望推動中國軟件產業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商業利益需要,並非隻是一句漂亮的公關口號。在陳永正之前,被媒體冠以“帝國”稱號的微軟,在中國的業績卻始終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微軟(中國)每年收入的具體數字——據說2002年的數字甚至比不上隻有40萬台PC的阿根廷。2005年,微軟(中國)銷售的預期是2004年的3倍,在中國內地超過7億美元,盡管仍然少於加利福尼亞一個州的收入,但實際上,連蓋茨也相信,這是微軟(中國)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