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托羅拉的“陽光總裁”到在微軟(中國)打破“兩年魔咒”,然後從IT界轉向體育界,“扣籃”NBA,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在這個多元時代,良好的職業口碑成就了這個跨國企業的“中國達人”,讓他實現了完美的三級跳。還在職場中輾轉奔波的我們,也許一直在想著用一份“看上去很美”的簡曆為自己加分,其實,樹立好自己的品牌,才能把自己經營成像陳永正這樣越跳越升職的人。
長於公關:跨國企業的“潛力股”
陳永正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83年至1992年期間曾就職於AT&T貝爾實驗室。1992年進入美國摩托羅拉公司,2002年1月起,任摩托羅拉總公司資深副總裁,兼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2003年8月正式加盟微軟,出任微軟公司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盡管他此前已經成功地在摩托羅拉(中國)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位置上幹了一年半,但是當陳永正接手微軟(中國)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人對他抱有信心,因為微軟(中國)確實不是一塊好吃的糖。在第一任微軟(中國)首席執行官杜家濱任職期間,微軟那不受歡迎的反盜版方式使中國對立情緒嚴重;高群耀時代,微軟在北京、廣東的大規模政府采購中出局;媒體上關於微軟的負麵報道比比皆是,用戶將微軟視為高價的代名詞,政府將微軟視為客大欺主的典型,國內軟件企業更將微軟看做霸權的象征和亟待取代的對象……
再加上之前杜家濱、吳士宏、高群耀、唐駿的聯手努力,都沒能讓微軟在中國的業績有起色,盜版產品橫行、政府采購難進,微軟(中國)更像一個觀眾,看著這個龐大的市場逐漸被對手一點點占據。麵臨微軟(中國)的危機,陳永正獨辟蹊徑,終於找出了一條適合微軟(中國)發展的道路。
公關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之難。陳永正的前任們並不是沒有想到這個方法,可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因為真正的公關並不是口頭上說說好話,或者送送禮什麼的,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拿出誠意。
陳永正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中國成立微軟中國研發中心,表明投資中國的決心。2003年11月,微軟(中國)聯手教育部推動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這一舉措不僅幫助了中國基礎教育,無形中還為微軟培養了未來的潛在客戶。這兩件事讓微軟在2004年獲得了“最佳企業公民”的殊榮。陳永正的第一仗旗開得勝。
在政府方麵的公關可謂陳永正的拿手好戲,他敏銳地發現,與政府的溝通和合作尤其重要,否則不僅業績無法上去,更有可能寸步難行。於是,他千方百計與各個主管部門通過各式各樣的合作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除了與教育部之外,微軟還與發改委、信息產業部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用書麵形式承諾將繼續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並且在開放源代碼方麵也盡可能地做出讓步。此外,微軟(中國)還在國內各個主要城市成立了技術中心,以這樣的形式與地方領導加強聯係,為後來微軟在一些地方的政府采購中贏得了先機。
除了向政府表態之外,陳永正還從朗訊、英特爾、摩托羅拉找來多位熟悉中國市場的副總級以上幹部,甚至還高規格挖來外交部前任駐外發言人陳然峰擔任公關總監。所有人分頭負責,把熟悉的產業領域加起來,形成一個嚴密的關係網絡——這一網絡從各個方麵重新樹立起微軟的正麵形象。
陳永正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跨國公司史上最大手筆的成功案例是:2006年4月18日到4月2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胡主席在美國期間不僅參觀了微軟總部,還與比爾·蓋茨共進晚宴,這極大地提高了微軟的形象,尤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