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孫振耀不是一個安於完成老板交代任務的人。十幾年前,孫振耀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數碼相機不離身。每當看到有趣、新鮮、奇怪的事物,他就會用相機拍下來,作為一種記錄,“這種思考的方式告訴自己,不要有任何框架的限製,每種機會都有可能”。
這兩年,外包行業的並購越來越多,規模化成為明顯的趨勢。作為首批並購國外同行業公司的海輝軟件,同樣時刻關注著並購的可能。用孫振耀的話說,天天都在看有沒有合適的並購對象。
但風險也隨之而來,在一個個充滿誘惑的機會背後,也常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不利因素。與身經百戰的創業家相比,孫振耀沒有過多的經驗教訓為未來的成功鋪墊道路,但他希望以職業經理人從執行層麵的視角,將風險降到最低。
孫振耀因此提出“全麵管理,係統決策”的理論。所謂係統決策,就是要將公司的使命、價值觀、核心能力、商業模式、資源分配等一套體係全部過濾一遍,看這個對象與之是否匹配,剩下就是靠直覺與勇氣來決定。
一位企業家朋友說過一句話,“經營企業,百分之兩百的付出都不夠”,稍有不慎就可能麵臨萬丈深淵。管理的技能可以通過訓練逐漸提升,但商業的直覺更多靠天賦。“我有做企業家的想法,但並不太確定是否能做好,我願意用另外的十年來實踐。”孫振耀說。
在外企中,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是兩種不同的角色,由於角色定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迥異。盡管職業經理人是一個“金牌演員”,但是充其量隻是一個配角,能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四處漂泊”的身份。而自己當東家卻能發揮另外一部分自身的潛能,充分實現個人價值。如果你正在外企闖蕩,不妨像孫振耀一樣,學習外企中的管理和用人精髓,將來為實現自身價值,為自己當東家儲備更多知識和財富。
完美的表演來自充分的準備
孫振耀任惠普大中華區總裁期間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高管在給孫振耀演示工作總結的PPT時,在一處不重要的位置使用了一個專業詞彙的英文縮寫,孫振耀看到後,突然詢問該縮寫的詳細意思。由於資料是助手幫助完成的,而且不是什麼關鍵問題,這位高管並沒有留意。
當被問到時,這位高管的臉紅了。
於是孫振耀溫和地對他說:“哦,那你趕快去查一下,我等著你。”
自那以後,任何人與孫振耀溝通或向他彙報時,都不敢再掉以輕心,事前都會精心地準備。這正是孫振耀以溫和的態度傳達給下屬的一個做事態度,那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這樣才會有一個完美的結果。
《鳳凰財經網》曾有這樣一個報道:
1991年,孫振耀被派往大陸,出任惠普中國計算機係統事業部總經理。經過一年的摸索之後,孫振耀發現如果按“手頭有多少錢,就給多大的發展速度,絕對不要想跟別人借錢”的惠普原則,惠普中國獲得資源的速度肯定無法與市場成長的速度匹配。
為了從總部獲得額外的資源支持,1993年,孫振耀前後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了“中國焦點計劃”。但現實是,此前,直接越級向總部爭取資源還沒有成功的案例。“我準備了八張投影文件,拎著包一個人去惠普總部。他們隻給我15分鍾時間,我講了10分鍾,剩下的5分鍾留給老板問問題。”
最終的結果眾所周知,計劃獲得了批準,但這絕不是事實的全部。在去總部彙報之前的半年中,孫振耀每三四個星期就會跑到美國總部一趟,一個一個部門地拜訪,抓住時機向老板們闡述自己對中國區的判斷,不僅準備PPT,甚至還準備了一個中國的水晶球,每去一個部門就把水晶球放到部門主管的桌上,以增進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以至於後來在惠普總部,每個人看到孫振耀都叫他“M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