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孫振耀—“改變”是永不變化的職場進化法則 (2)(3 / 3)

自從離開惠普後,孫振耀也褪去了資深職業經理人的外衣,思考如何做一名企業家。從職業經理人到企業家,應該如何實現這完美的一跳,孫振耀正在以他獨特的路徑解讀其中的奧秘。孫振耀認為由職業經理人到企業家的轉變要經過兩方麵的改變,《英才》雜誌對此有過全麵的報道:

第一,改變思維慣性。遇到困難,經理人首先想到如何解決,而企業家第一反應是找誰來解決。

曾經有傳言,退休後孫振耀會加盟微軟或穀歌,他笑著說:“那樣的工作和之前的有什麼區別?”

孫振耀一直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做一個有完整經驗的管理者,即在運營、管理、策略、投資四個方麵都有所涉獵。但他清楚,要真正參與製定一項策略和某個投資,即使做到全球副總裁也沒戲。

與其空想,不如首先改變自身的環境。孫振耀選擇了離開,他去了美國,給自己一段充分思考的時間。孫振耀開玩笑地說,從惠普離開的人平均要換2.5個工作才會穩定下來,因為“他們太急於找下一份工作”。

“待崗”期間,各種機會找上門來,如何從職業經理人轉向企業家,這個過程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孫振耀首先選擇了做聯發科的管理顧問,在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聯發科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時,他也因此成為公司決策小組的成員。

策略和投資是孫振耀的短板,借此他可以深入一家公司內部,學習和思考如何製定戰略、投資計劃,如何運營一家企業。同時,他希望在自己長期從事的IT業外選擇一個從未涉及的行業,將二者進行比較,最終他選擇了半導體業,成為揚智科技的董事長。

身邊有很多企業家朋友,孫振耀以前也常和他們聊天,但因為彼此角色不同,自己像是聽故事一樣一笑了之,現在因為身處類似的位置,也更能理解每句話背後的深義。

他發現,做職業經理人需要精確和掌握,而做企業家需要勇氣和深思。兩種角色背後最根本的是思維的差異。“公司給100元錢,我就要把它發揮到極致。可是為什麼投100元,而不是90元,那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是企業家思考的事情。”

一位企業家和他說,為什麼產品的規模很重要,因為你同樣花一小時考察一個產品,其規模越大,這一小時的價值越高。這樣的觀念對企業家來說很自然的,而對拿固定工資的職業經理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衝擊。

有太多的思維慣性需要去改變。過去做判斷的時候,需要很多的數據,但企業家很多時候沒有任何的參考,主要靠直覺判斷;遇到困難,以前首先想到如何解決,而企業家第一反應是找誰來解決。

第二,做好的出題者。因為“管理的事情可以找人來做”,商業直覺對企業家來說更重要。腦子裏忽然冒出一個好點子,過去孫振耀的第一反應是:總部會不會批準?現在他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手中擁有哪些資源。

作為一個執行者和一個決策者,他所需要調控的資源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在地上開車和在天上開飛機”的差別。麵對更多緯度、更為紛繁的事務,如何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這也成為孫振耀的一大挑戰。

一直在跨國公司裏做,孫振耀將管理看做自己的專業,他也早已駕輕就熟。忽然有一天,他發現成功的公司沒有一家是靠管理贏的,百度、騰訊、阿裏巴巴能成功,首先是因為他們都有獨特的商業模式。

如今,孫振耀幾乎不讀管理類的書籍,興趣轉向了軟件外包等行業內的書。因為“管理的事情可以找人來做”,商業直覺對企業家來說更重要。做了幾十年的解題者,孫振耀正在學會做一個好的出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