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孫振耀—“改變”是永不變化的職場進化法則 (2)(2 / 3)

這些曾經在世界500強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在職期間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賺足了人們的眼球。然而在輝煌的背後,讓人憶起的是一次次離職和謝幕。

孫振耀離開工作25年的惠普,以退休的方式離開;陳永正告別摩托,空降微軟,繼而又華麗轉身,“扣籃”NBA;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周偉焜卸任;就連一些外資企業的外籍職業經理人也出現了離職;索尼愛立信中國總裁尼古拉女士轉投伊萊克斯亞太區總裁。如果再向前追溯,我們還會發現,微軟原全球副總裁唐駿離職後,投身盛大網絡;而吳士宏女士從微軟離職轉投TCL之後,再度離職。著名外企大中國區總裁的更替已非新鮮事,讓人奇怪的是,這些中國區的總裁為什麼要經常變動。

其實,這種變動來自兩方麵的因素:一是外企的業績考核機製,作為中國區的職業經理人,完不成任務就必須離開;二是職業經理人的特點和性質,職業經理人在不斷追求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高峰,當他們在一個企業已經觸到天花板時,就會選擇離開重新尋找創造新紀錄的平台。

有網絡文章曾對這些職業經理人的命運做了一個很貼切的評價:

不管是世界500強還是國內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永遠都沒有根,更也不會輕易紮下根來。一旦職業經理人紮根,也就意味著他將完成人生的一個重要轉型,就是從“打工皇帝”變身“私營老板”,那麼他的職業經理人生涯也將就此宣告結束。目前,在跨國企業中國區的職業經理人轉型中,還沒有出現成功的典型。唐駿加盟盛大網絡,除了工資還有股權獎勵,看似變成了公司的股東,但是離老板尚有一步。

按照現代結構治理下的股份公司中,老板的概念已經變得模糊,老板的話語權已經從個人威信讓位於資本的力量。而幾大股東組成的董事會,最終的決策還有賴於由職業經理人組成的經管團隊來落實和執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老板與職業經理人就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榮。

老板可以容忍暫時的失敗或者不成功,但是職業經理人的周期有限、名聲在外,他不能也絕對不允許其職業生涯中出現失敗,這將會給他今後的職業發展留下汙點。於是,職業經理人的特性注定了其隻能“共榮”,而選擇“急流勇退”,或者“提前隱退”,往往是作為一個成功職業經理人的必備修養。每個職業經理人都會經曆無數次的“進與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往往是找準了最佳退位的時機,而失敗的職業經理人則在該退時進,在該進時退。

職業經理人本身的特質也許就決定了他們“漂”的尷尬,隻要帶著職業經理人的帽子,這些苦楚就是在所難免的。正如評論中所說的那樣,也許隻有轉型才是讓自己穩定紮根的出路。在我們中國“安土重遷”的文化中,也許更多的職業經理人還是希望能擺脫尷尬的“漂”的無根身份的。

這也許就是很多職業經理人正在探索的自己創業的道路,隻有自己當了老板才能改變被人出題,自己選擇的尷尬。在這方麵,孫振耀開始了探索。

飛行和做企業家都是孫振耀一直夢想的事情。在做了25年職業經理人後,2007年5月,他從惠普公司中國區總裁的位置上退休,去實踐他的理想。

之後,他陸續成為聯發科的顧問、聯發科旗下上市公司揚智科技的董事長和海輝集團的董事長。每到大陸和台灣工作一個月,孫振耀就會回到美國家中。在美國期間,他白天將最近工作中的困難、問題進行整理,晚上想睡就睡,然後一周飛行兩次。這樣的生活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絕對是難得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