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都是在實踐中訓練出來的。如果一家企業從來不給它的經理人管理方麵的係統培訓,這個企業就無法造就職業經理人。對於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來說,很多專業訓練是必修課,比如:如何在跨國公司工作,講演,談判,麵試新員工,管理衝突,時間管理,計劃,銷售,做市場,如何在團隊中工作,質量管理,輔導員工,年度員工評估,以及管理流程,領導藝術,戰略設計,等等。我本人所參加過的各種管理技能方麵的培訓少說也有50多門課,這還不包括技術培訓、產品培訓、本專業技能培訓等課程。
節選自高建華發表於2005年第一期《銷售與市場》的文章《職場經理人“保質期”的破解》
企業的結構性“硬傷”、企業家素質問題、管理體係問題、員工忠誠問題等都是職業經理人應該了解也必須了解的方麵,高建華也分別談了看法,在此不一一贅述。
其實要想成為職業經理人,一夜之間的質變和躥紅是不太可能的,沒有紮實的市場經驗,就很難有特別的機會照顧到你。從一個小企業、小部門、小團隊做起,就像唐駿一開始帶十幾個人的團隊一樣,一步一步,才能慢慢走到眾人依賴的地位。
你不知道哪塊雲彩會下雨——團結同事才能“四平八穩”
高建華說惠普是一家會經營、懂管理、有文化的公司,所以在惠普工作的員工能夠既賺錢又健康快樂。雖然這論斷中難免有一些個人情感色彩,但惠普對員工的培養和考核確實值得稱道。比如在說到惠普的業績評估的時候,高建華詳細地介紹了惠普考核員工的標準——崗位責任書。
崗位責任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幾個大的方麵:某人下一年的主要職責是什麼,衡量標準是什麼。也就是說,不光告訴員工要幹什麼,還要寫清楚:幹到什麼程度能得5分,幹到什麼程度能得4分。這樣員工對於自己的表現和相應的評估結果就會做到心中有數。
另一個關鍵的因素是考評人,考核一個人的不僅是上司,還可能包括其他部門的同級員工,還有比該員工級別高的管理人員。對於管理層的員工來說,評估人還包括部下。之所以不以上對下或者下對上的方式評估,就是因為考評人的組成決定了員工對什麼人負責,如果員工的考評人是他的直接上司一人,他隻要把這個上司搞定就可以了。但考評人如果由上級、下級、同級相關部門的人員共同組成,這個被考評的人就需要隨時處理好和所有人的關係。比如說員工滿意度的評分,就是由下級評估上級的,在員工滿意度評估中,大約有十來條與上級領導有關的問題,比如“你的上司是否公平公正地對待部下”、“你的上司是否與你保持良好的溝通”,等等。
與此類似,衡量一個管理人員的團隊合作精神時,考評人就是相關部門的經理和員工,比如前端市場部是為銷售部服務的,需要兩個部門密切配合,那麼市場部做得好不好,就由銷售部來參與考評。如果市場部提供的銷售工具、宣傳資料不夠水平,或者組織的相關促銷活動效果不好,銷售部就可以提出異議,而市場部人員的表現就不再是頂頭上司說了算,而必須由接受服務的銷售部來參與評價。換句話說,你給誰提供服務,就由誰來評估你,類似於一種內部客戶管理製度。
有了這樣一份崗位責任書,很多事情就不需要領導說明,員工都能自覺做到。在這樣的製度約束下,每個人就會逐漸明白:幫別人其實就是幫自己,因為你不知道哪塊雲彩會下雨。這樣團隊合作就成了員工自覺的行為,大家都會好好配合,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評估時才能得高分,員工的心思就不會用在歪門邪道、投機鑽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