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你的職業生涯,從普通的市場人員到跨國公司的助理總裁,在這一係列的升遷過程中,你的感悟是什麼?”當麵對記者這樣的提問時,高建華幾乎是毫不猶豫地說出了答案: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高建華說自己深受話劇《培爾金特》中一句台詞的影響:“人生會遇到無數個十字路口,每個十字路口都是一次選擇,你有三個選擇,左、右、中,隻要有一次選錯了,你就再也回不來了。” 高建華很幸運,看這個話劇的時候,他剛剛從學校出來不久。
“在生活當中,當人們迷路的時候,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中,大多數人不會回到原來的路上重新走,而是嚐試新的路線。其實最穩妥的辦法是一旦迷路,回到原點重新開始。對於職場人而言,如果遭遇迷茫時期,不如退後想一步,千萬不要盲目選擇,將錯就錯。”高建華在生活中實踐著他的這一看法。
高建華在蘋果的工資待遇並不低,但是他已經明顯感覺到蘋果在走下坡路了,而且是他無力改變的。這時候惠普在中國建立了一個職能全麵的分部,是所有跨國企業中第一個建立此種機構、開發世界市場、掌握世界銷售核心技能的公司。高建華有機會去學習一個新產品從構思到上市的任何一個細節,有機會開拓國際市場,掌握全球的業務,可以學習後端的市場營銷,彌補自己一直在前端市場營銷上知識不足的遺憾。雖然這時候的工資低了,頭銜也降了——那時惠普提供的還不是職能經理,一年後他才轉成職能經理,正式跨入公司的高層。高建華還是決定放棄蘋果,加入惠普。
“我從蘋果回到惠普的時候,工資降了一半,當時大多數人都不理解我的選擇,在蘋果當中國市場總監很風光,為什麼還要回到惠普?而我之所以會這樣選擇,就是因為惠普給我的職位恰恰能讓我補上對產品創新過程了解不足的短板,為我後來第三次回到惠普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有人曾經問過高建華,在他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他的回答是選個好上司。因為一個好上司會栽培你,給你創造機會,這是你個人再努力也換不來的。高建華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很多上司給了他機會,孫振耀就是其中之一。
“20年的職涯經曆讓我認識到,職場人不能把一份工作當成‘永久性’的,每隔一定的時期,就要有意識地抬起頭來,問問自己,是不是要再選擇一次。”
這也就不難理解高建華為何在自己正值職業生涯高峰時轉身做谘詢工作。高建華說自己在職業經理人這個行業中,幾乎已經觸到了傳說中的不可衝破的“天花板”,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橫向”發展完全是一種必然。
以高建華當時的經曆,在惠普待下去或者去其他跨國企業再尋一個高管的位置不是什麼問題。但那不是他向往的,“我的性格不適合做一把手,我出來做谘詢業,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打算,我要增加一項自己在跨國公司所不能學會的東西”。
在現實中,的確有部分經理人在達到一定級別之後,為職業生涯的停滯不前感到困惑。其實一定要很平和地看這件事情,縱著走,走不了的時候就要橫著走,出來以後就海闊天空。
提到選擇的時候,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我們常說的“職業規劃”。對高建華來說,職業規劃是必需的,但他從不把它設計得太清晰。雖然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在高建華看來,當士兵的時候,他所要做的就是證明自己是個好士兵,當尉官時就要證明自己是個好尉官,當校官時要證明自己是個好校官,也就是說一步一個腳印,在職業目標上要合理,不能定得太遠。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職業規劃定為“世界500強企業的CEO”,那會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在職業規劃中,真正為自己考慮的人並不會定難以實現的目標,因為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應著眼於你給自己設計的下一個“台階”是什麼。這個目標一定要合理,一定要在自己力所及的範圍內,稍微高一點,努力一下就能實現。
“我當初進入惠普中國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高管,我的第一步就是想成為最好的員工,後來負責中國市場部之後,我想的是要在亞太區中做到最好……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職業之路,我愈發地感到職場人發展之路,其實就是在一個由自身擅長、追求的目標和自身興趣構成的三角形中,去尋找能夠保持平衡的中心位置。”
雖然說努力是保持自己在企業中被認可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高建華的經曆說明,一個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安於現狀的人,他會主動考慮自己的發展問題,就算得不到答案,也不會總是默默地低著頭苦幹。
冷靜對待“職業經理人熱”
唐駿、李開複以及眾多的職業經理人成為時下的商界明星,他們的風頭漸漸趕上了當年創業的史玉柱、馬雲等人。職業經理人,在很多人看來,仿佛春秋戰國時期縱橫捭闔的謀士,憑著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輔佐國君,既沒有成本壓力,也沒有繼承之憂,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