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專事培訓講座的人來給職場中人勵誌,可能再也沒有比這更“專業對口”的事情了。高建華從職場白領變成惠普中國區CEO,轉而投身培訓,可以說是職場中難得的“根正苗紅”的勵誌典範。但他不是簡單地勵誌,而是從外企的生存法則、遊戲製度來告訴人們,如何利用企業的船走好自己的航程。
三進三出惠普——良禽擇木而棲
提到高建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培訓師身份。作為一個勤奮的培訓者,他不但長期舉辦培訓班,還筆耕不輟,出了不少書,從《笑著離開微軟》到《藍海之道》、《品牌之道》、《創新之道》係列,今天有不少的人都了解過他的管理思想。人們一提起他在惠普的經曆,首先就要說說他與惠普的“三段情”。
高建華進入惠普,是因為對自己當時的大學助教身份不太滿意。大學畢業後他就留校了,時間比較充裕,有精力去學習英語和一些新的知識。這樣過了三年多,他決定去試試看自己能不能應聘上外企。當時外企還不如今天這麼吃香,工資待遇方麵也毫無優勢,因此高建華的很多朋友擔心他這一去就丟了鐵飯碗,走上“不歸路”。但高建華還是去麵試了幾家外企,練了練口語,說了說技術方麵的東西,竟真的被惠普相中了。1986年3月,高建華正式進入惠普中國公司,擔任市場開發工程師。
在惠普工作了8年後,高建華覺得自身遇到了一個瓶頸。雖然他已經是惠普中國部門經理,但仍然想要去更合適的位置上鍛煉鍛煉。這時候惠普還沒有什麼合適的位置來給他挑戰,正好一家獵頭公司又向他透露,風頭正勁的蘋果公司需要一個中國區的市場總監,高建華心動了。
事成之前,高建華一直很低調。他刻意在那年的國慶節去了香港,和蘋果公司亞太區的高管們麵談,結果他們決定錄用他,高建華就向惠普遞交了辭職信,見挽留不住,雙方就“友好分手”了。
“在我剛剛加入蘋果電腦的時候,蘋果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因為那時候蘋果電腦的多媒體技術在業界是遙遙領先的,所以蘋果電腦的員工無論級別高低,無論是國內出差還是國外出差,一律乘坐公務艙旅行,住最好的5星級酒店,這在當時是業界獨一無二的。”高建華在自己的書《笑著離開微軟》中坦言當時加入蘋果對他的“利誘”。
但是,好景不長,蘋果堅持軟件與硬件的捆綁銷售,讓微軟大大地扳回了市場。Windows95推出之後,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腦操作係統市場的形式,蘋果的業務從此大幅縮水,中國區的業務當然也不能幸免。高建華在蘋果公司的發展道路危機重重。
正在這時候,惠普要在中國建立一個集科研、生產、市場為一體的分部,分布的總經理邀請高建華加盟。蘋果電腦剛剛露出下滑趨勢的時候,高建華“明哲保身”,再次回到惠普中國公司。但是這一次,他卻被惠普“踢”了出來,造成了他的二度離開惠普——惠普分家了,旗下的安捷倫科技公司獨立,高建華到該公司測量產品分部擔任市場總監,負責該分部的全球市場業務。
單獨分離出去的安捷倫科技公司是高建華一直引以為傲的“惠普精神”傳承之地。而當高建華麵對可以移民美國,融入美國社會的機會時,他再次猶豫了。用他的話說,一方麵還是文化上的差異讓他有顧慮,另一方麵,在美國發展的前景並不看好,他幾乎已經走到頂端了,再發展也不會有質的飛躍。
就在決定是否移民美國之時,高建華與惠普中國區的總裁孫振耀取得了聯係。當時正是惠普的新CEO卡莉·菲奧莉娜上任,公司凍結招人,在一番周折之後,高建華才加入了孫振耀的隊伍,第三次進入惠普。
高建華在惠普得到了一個特殊的職位——首席知識官CKO。孫振耀說,高建華做了他一直以來想做但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所以,高建華也是助理總裁、公司決策委員會成員,在當時是為數不多的進入跨國公司中國區決策層的本地員工之一。
在惠普合並康柏的項目中,高建華擔任整合與兼並辦公室的主任。高建華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這時候,對工作要求苛刻的高建華再次思考適合自己的位置究竟是什麼。
“我對好工作的要求非常苛刻,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有興趣做,即有熱情、有動力;第二是適合我做,也就是說某項工作我能比別人做得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第三是關鍵崗位,即能為公司作出重大的貢獻。經過一番冷靜的思考和權衡利弊,我決定見好就收,在出色地完成了兼並整合任務後,去嚐試新的挑戰,時間是2003年5月。”在《笑著離開惠普》的後記中,高建華說出了自己離開惠普的理由。不久,他擔任北京彙智卓越企業管理谘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顧問。
很多人說高建華三進三出惠普正體現了他書中所說的惠普的人性化管理,但對高建華來說,他得到的最重要的還是找到發展自己的機會,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良禽擇木而棲,當工作的崗位成為自己發展桎梏的時候,所謂的人性化、所謂的企業文化都不足以挽留他,他依然會決絕地離開,直到下一個好機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