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集訓的日期迫近,氣氛越來越緊張,最後一次“入學考試”是在出發前三天,綜合考那一大摞學過的教材、練習,涉及從操作係統到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所有基礎知識,還包括商業基礎知識。考試那天護照簽證機票都已經辦好了,拿在手裏很沉重——如果考試不及格就要交回去。這次去不了倒還可能再有一次機會,可誰願意落伍呢?在最後衝刺階段,我本想自己單獨複習——我已經有了自學的經驗竅門,獨立的高度集中對我是最有效的方法,與一群人在一起複習免不了受幹擾,再說我也不是最困難的。這時我的同伴們仍然在集體複習,互相幫扶著,大家都很無私,我第一次強烈感受什麼是“團隊精神”,暗暗羞愧自己的自私!我選擇了和團隊在一起。這也成為我職業生涯的一向選擇——不論是有形的人員組合,還是無形的信念組合。如果我不選擇團隊,後來也不會有機會成為精英團隊領袖,至多是個管規矩的經理而已。
我們八個全體通過,我們要去參加第一期專業培訓啦!蘇珊擔心我們第一次出國情況不熟,特地帶了兩個清華的去香港打前站。樊玉和江岱先到了兩天,在機場接到我們,大家格外親切,見我驚歎從天上就能看清楚啟德機場外麵的萬寶路廣告牌上的小字,他們老練地告訴我說比這大的廣告牌有的是。香港的出租車開得飛快,車外的高樓迎麵撲過來再落到後麵,像大樹林子一棵接一棵閃不到頭。
集訓——專業形象的“童子功”
第二天集訓開始。那時香港和新加坡都有IBM的亞太培訓中心,1993年以後大削減時隻保留了新加坡的中心。我們的班有五十多人,來自亞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學第一件事又是考試!考完試立即拿去判卷,這才開始每個人自我介紹,兼做了選舉班幹部的預選演講。班很大,自我介紹了一圈就一個多小時,休息以後就少了一個人——開學考試沒通過,當時就“退班”回去了。我們幾個互相看看,用目光交流慶幸和鼓勵。以後四個星期每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大考都排在星期一一早,讓你非得周末用功不行。再考不過不會立即退回,但是總分會嚴重受影響,總分不及格就會影響以後的培訓,也會對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香港就擺在那兒,再沒時間逛,隻能晚上看看窗外的霓虹燈。教室裏座位是先安置好名牌的,隔幾天就重新打亂一次,為使所有的人打破地域界限盡量橫向交流。項目作業都以小組布置,每人有單獨角色,但是必須與組員配合才能做,個人分高沒用,以小組的平均分為重。這迫使每個人必須參與全組,不僅做好自己的,還要明白別人的,幫助最差的組員。每個組的進度都不可能快——隻可能是最慢的組員的速度。每個小組是“隨意”組合的,每個人要迅速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群交流,密切配合。課程是專為熬人設計出來的。每人每天最少都得熬到兩三點才能做完作業,全組一起熬,誰也跑不了。“全組一起熬夜”,這是IBM前線(field)營銷隊伍最典型的工作特征。IBM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大機器,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完成工作,團隊、配合、溝通,步調一致,是保持大機器正常運轉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培訓的重點。
我們八個人都分在不同的組裏,我們自己還保持著“組織”,需要互相支持著迎戰我們最大的困難:英語聽力!我在組裏的英文還算是中上,也不過是許國璋四冊再加點詞彙,聽專業課根本不夠用。第一天下來大家都有點傻眼,誰也沒聽懂老師用泰式英語講的課。最怕的是韓國老師,講什麼聽起來都像“軲轆軲轆轉”;新加坡口音怪怪的還傳染性很強,能多聽懂一點,可跟不上,他們講話飛快,把好多句說成一串,沒有停頓,一口氣說到喘不過來了才隨便給個標點。每天下課我們趕緊一起湊筆記,東一點西一點連猜帶憶明白了六七成,趕緊四散參加各自的項目組“夜班”。八個人中老夫子的英文最困難,又本來是四平八穩不著急的性格,經常是我們湊了半天筆記了,他像老生起唱似的嗽一聲“嗯……咳……excuse me……”提個問題,大家跟著他找那個問題,才發現原來他還在十幾頁以前那兒琢磨呢,大家就趕緊折回去再陪他過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