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一個探索者的構築——“女老板”人物肖像之四(2 / 3)

“唯物辯證法表明,世界萬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堅持在普遍性指導下,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符合客觀實際的方法。”

一個古老的話題,卻又掛著晶瑩的新的思辯露珠兒。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務。開發區的黨建工作隻有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著眼開發區的特點,才有戰鬥力和生命力。”

史蓮喜這種新觀念幾乎是“一步到位”,誰又說她的心態落差很大呢?

“我所以適應得快,主要是在基層工作過,在機關也工作過,基層與機關的互補,求實精神就強一些,所以到開發區後的感覺找得快,容易進入角色。”史蓮喜這樣回答。

史蓮喜進而形象地說:“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國家開辟這麼一塊區域搞試驗,發展外向型經濟,探索中國的工業如何走向世界的路子,但是我認為也擔負著其他方麵試驗的任務,其中包括黨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存在決定意識。開發區的現實不允許我們因襲過去的老路,也絕對不能照搬過去黨建工作並且就是在國營企業也已經證實是‘左’的模式。所以,我們毅然決定甩掉包揪,輕裝上陣,在開發區的黨建工作上,另辟蹊徑,蹚出一條新路。”

於是,史蓮喜率領工委十幾員戰將,經過一番“沉下去,浮上來;浮上來,又沉下去”之後,外商投資企業與原國營企業黨建工作5個主要不同點找到了:其一,所有製不同,帶來了企業黨組織地位的不同;其二,經濟管理體製不同,帶來了黨組織的隸屬關係不同;其三,管理方式不同,帶來了黨的工作機構和黨務幹部的設置不同;其四,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不同,帶來了外商投資企業黨組織建製的不穩定和黨員流動性較大的特點;其五,價值取向不同,帶來了對思想政治工作態度和用人的不同標準。

這五條差異,不正是五條需要披荊斬棘辟墾的棧道麼?

史蓮喜又揮師向這些“棧道”進軍。

他們辟墾的第一條“棧道”,是建立一套基層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構。

一叫公開化。在做好宣傳解釋、幫助外商解除疑慮的前提下,公開地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機製,公開地開展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叫兼職幹。在外商投資企業中,一般不設黨的專職機構。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提倡由中方各級行政管理人員中的黨員和黨員工會主席兼任書記。這樣既便於黨的工作、思想工作的開展,同時也避免了與企業生產工作脫節。

三叫工委統一領導。開發區內由三資企業黨組織關係及相應的思想政治工作體係,均隸屬工委領導。這樣一方麵有利於加強領導,另一方麵也有利於工委和區政府機關一起幫助企業協調各方麵的關係。

四叫有章可循。例如製定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製度,黨的民主管理製度,黨員生活會,黨員自我學習每季答卷製度,評比表彰先進黨支部和優秀黨員製度等等。

他們辟墾的第二條“棧道”,是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中心任務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為“一連四群”。即教育外商投資企業的黨員,要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同企業的發展昌盛緊密聯係在一起,並且“以開拓進取精神帶動群眾,以若幹實幹精神影響群眾,以無私奉獻精神激勵群眾,以清正廉潔精神贏得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