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人們對“老板”的稱謂,宛如對“師傅”的稱呼一樣,是一種泛指,涵蓋麵極大。
故而,將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史蓮喜列入“老板”行列,絕無絲毫褻瀆和褒貶之意。
史蓮喜是5年前由天津“團市委”副書記的崗位請纓到“中共天津開發區工作委員會”來的。當時開發區還是臨時黨委,史蓮喜隻是臨時黨委6名成員之一。
那年她36歲。
已逾30歲的女人,堪稱“半老徐娘”。
史蓮喜從年齡說已不算年輕,並且身體也比較單薄。不諳她身世的,初次見麵會以為她是來自江南的水鄉妹。她五官靈秀,膚色細嫩,而且言談舉止又顯得文靜,不像北方婦女一開口像拉響一掛鞭,風風火火。
但是,史蓮喜到開發區來,卻是追逐改革開放的大潮來自願充當“趕潮者”。
當史蓮喜來到開發區不久,才真正了解黨的基層組織的地位和黨員的形象是怎樣與過去在頭腦裏形成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
開發區是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為主的對外開放區域。
——在市裏,國營企業是全民所有製,由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的企業黨組織是企業的政治核心。
一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決策企業大方針是由董事會拍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各種管理是總經理個人說了算。
——在市裏,國營企業的黨組織可以堂堂正正地對黨員和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灌輸。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黨組織卻變成了“地下工作隊”,黨組織的幹部則變成了“地下工作者”,黨組織開展活動隻能通過“工會”進行實施。
——在市裏,國營企業黨員的“黨證”可以堂而皇之地掛在臉上,充滿光榮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黨員卻不敢“暴露身份”,怕被外國老板視為“赤化分子”。
——在市裏,國營企業的黨員往往比一般工人的鐵飯碗還鐵飯碗。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實行的是用工合同製,企業和工人可以雙向選擇,有的黨員則變成“遊擊隊員”。
凡此種種,傳統觀念和新的現實發生了巨大的抵牾和凶猛的撞擊。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她心裏的落差太大了。她感到既有一種不小的失落感,又萌生一種強烈的求索欲望。
有失落就去填補,要求索就不遺餘力去尋覓。
史蓮喜從參加工作起就是通過不斷的求索和鍛打增強自身的素質,優化頭腦中的觀念,強化作為一個黨務工作者的品位力度。
1968年跨入天津國棉三廠時的史蓮喜還是一個稚氣未退的小姑娘。5年紡織工人的摔打和在工人隊伍中的磨練,她漸漸的成熟了。她不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調到廠團委做起共青團的工作來。由於她的執著,她所負責的廠團委被評為團中央樹立的全國優秀基層團委五麵紅旗之一,而她自己也被評為全國優秀的團幹部。幾年後,她被作為年輕的優秀幹部選調到天津市團委。起初任秘書長,一年後晉升為副書記。
她的經曆就這樣簡單。但簡單卻不平凡。
這簡單而又不平凡的經曆,印刻著她不斷追求的痕跡。
那麼,麵對開發區黨建工作出現的新課題,史蓮喜將做出怎樣的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