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評論家。
生平及教育活動
1859年10月20日,杜威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柏林頓的一個零售商家庭。1875年,中學畢業後杜威進入佛蒙特大學。大學期間,達爾文的進化論引起他的注意,並對哲學問題產生興趣。1879年他以優異的學業成績畢業。隨後到鄉間中小學執教兩年。1882年秋,杜威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教育和哲學,並於1884年榮獲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杜威先後在密執安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894年,杜威始任芝加哥大學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係主任。1896年創辦包括幼兒部在內的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即“杜威學校”),實驗並補充、完善其教育理論,杜威也因為這個學校而出名。1903年,實驗學校停辦。次年,杜威辭去芝加哥大學的職務,前往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直至1930年退休,退休後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名譽教授至193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期間,1919年來華講學,前後長達兩年之久,在我國教育界產生很大影響。1952年6月1日,杜威因肺炎在紐約去世。
在芝加哥的10年是杜威教育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到哥倫比亞大學後,當時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迅速發展並達到鼎盛的勢頭進一步推動了他思想的發展和成熟。杜威一生勤於筆耕,直到逝世之前仍堅持寫作,因此平生著述眾多。共計有論文815篇,專著44本(其中有關教育學的有11本)。杜威在教育學方麵的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條》(1897年)、《學校與社會》(1899年)、《兒童與課程》(1902年)、《我們怎樣思維》(1910年)、《明日之學校》(1915年)、《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年)、《經驗與教育》(1938年)等,其中《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影響最大的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杜威的教育理論與他的哲學、社會政治理論、心理學和倫理學等觀點交織在一起,因而較其他教育理論複雜。在研究杜威的教育理論時,必須與其他有關的思想聯係起來考慮,把他的教育理論作為一個係統來研究。
杜威的教育理論基礎主要有實用主義哲學、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本能論心理學、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社會有機論,杜威的教育理論正是這些理論學說的混合物。
(一)實用主義哲學
實用主義是美國的本土哲學,核心概念即“效用”。它最先由皮爾斯(CPerirce,1839-1914)提出,後經詹姆斯(WJames,1842-1910)予以發展。杜威是實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並將其運用於教育當中。
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真理論上被稱做“工具主義”,即哲學是人用以辨別方向、適應環境和整理世界秩序的工具。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從認識論的角度則常被稱做主觀經驗論。因為杜威反觀爭論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認為隻要研究經驗就行。杜威所指的經驗,無所不包,作為經驗主體的人和作為經驗客體的自然都包括在內。杜威在闡述自己的認識論時,極端強調操作、行動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觀念、知識、經驗都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說從行動中得來,如此行動便應當處於觀念的核心。這種觀點成為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與本能論心理學
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本能論心理學是杜威心理學理論體係中具有內在聯係的兩種表現形式。其中機能主義心理學是由詹姆斯和杜威創立,主張心理學研究意識的機能或功用,認為“認知”和“行為”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手段或工具。兒童是與他們環境取得聯係並且相互作用的積極而能動的機體,兒童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的各種活動是他們適應社會環境並富有成效地與他們的社會取得合作的基本手段。因此,杜威的教育理論強調人的心理發展依賴於參與共同活動,強調入的心理活動的協調性和連續性,這是杜威教育理論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