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曆史上曾經曆過一個教育和生產勞動脫節的漫長階段(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結束)。到了近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係問題逐步引起注意,並越來越受到重視。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曆史上的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思想,通過對社會生產的曆史考察,尤其是對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深刻分析,科學地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充分肯定了它在人的全麵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不僅是物質財富的來源,也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的源泉。但是並不是任何勞動都能成為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的源泉,隻有“真正自由的勞動”,即社會性的、科學性的和一般性的勞動才能夠促進人的發展。但即使這樣,“真正自由的勞動”也隻是人的發展的客觀基礎,因為人的體力、智力的發展並不是自發的過程,人在體力和智力方麵全麵的、和諧的和充分的發展,更不是自發的過程。個人要得到全麵發展,還有賴於生產勞動和教育的結合。“工人要發揮一定的勞動能力,要改變他的一般的天然才能,使它能夠完成一定的勞動,他就得受訓練和學習,也就是必須受教育”,“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現代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麵性”。從積極的意義上說,就是促成人的全麵發展。但是並不是任何教育都能起到這種作用。如果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作為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那麼,生產勞動和教育都具有一定的規定性,即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是有條件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體係中的“生產勞動”指的是機器大工業中的生產勞動,尤其是社會化生產中的機器勞動(大生產);與此相關,“教育”指的是智育、體育與綜合技術教育。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於大工業的本性需要盡可能多方麵發展的工人,於是,客觀上先是要求將生產勞動與教育結合起來,使工人盡可能受到適應勞動職能變更的教育。同時由於機器大工業生產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這就為揭示現代生產過程的“秘密”,並通過科學這一“中介”,將教育與生產勞動有機地相結合提供了基礎。而且,綜合技術教育,也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供了重要的“紐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生產、現代科學與現代教育密切聯係的反映和要求。
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意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還指出,在合理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智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雖然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結合不可能真正實現,因為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他們不可能對勞動者的教育給予真正的關注;而資本主義的私有製性質,也使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勞動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才能實現。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了每個人都必須參加生產勞動,而生產勞動又為每個人提供了全麵發展的機會,“勞動將和教育相結合,從而保證多方麵的技術訓練和科學教育的實踐基礎”。馬克思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後,將對全體兒童實施免費的公立教育,把學校教育同生產勞動緊密地結合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重視綜合技術教育,將其列入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的組成部分。這種綜合技術教育,是指“使兒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運用各種生產的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它不是以個人終生從事一種職業為前提的狹隘的職業技術教育。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綜合技術教育,就當時的實際意義來說,是彌補舊的分工造成的缺陷,克服使人片麵發展的社會弊病,並使工人不至因不適應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而失業;就長遠意義來說,是使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獲得駕馭勞動條件的自由,成為全麵發展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產生標誌著科學教育理論的誕生。他們批判和繼承了曆史上進步的教育思想遺產,科學地闡述了一係列重大的教育問題,形成了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教育思想的獨特的教育觀;奠定了無產階級教育的理論基礎,為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正確進行教育方麵的鬥爭和取得政權後建設社會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