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學習型組織(一)(1 / 3)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理論

在2001年5月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議上,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了“創建學習型社會”的主張,獲得我們社會的廣泛響應,全國有上海、大連、青島等幾十個大中城市先後提出建立學習型城市,許多大型企業更加重視從傳統企業向學習型企業轉變。學習型人才、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機構、學習型社區等等概念隨之出現。這些使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活動豐富多彩,也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潮流。那麼,什麼是學習型社會?它僅僅是一個時髦的概念,還是有其實際的、深刻的內涵與內容?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當今最前沿的兩大管理理論之一,是科學技術進步在現代社會的集中體現,領導幹部一定要掌握其基本理論,使其成為指導推進科學技術發展的有力武器。在科技發展迅速的21世紀,全麵進入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老化的速度在加快。因此每個人一輩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須隨時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須持續不斷增強學習能力,方能獲得成功。可以說學習型組織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撐基石。所以對有關學習型組織理論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是幹部終身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聖吉博士為主的一批著名的係統動力學家,提出了一種建立在係統思考、團體學習基礎上的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的提出,首先在西方的企業界引起了極大反響,隨後政府方麵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一、什麼是學習型組織

企業組織的管理模式問題一直是管理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對未來企業組織模式的探索研究,又是當今世界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前沿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革命、知識經濟時代進程的加快,企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組織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來越不適應環境,其突出表現就是許多在曆史上曾名噪一時的大公司紛紛退出曆史舞台。因此,研究企業組織如何適應新的知識經濟環境,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延長組織壽命,成為世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在這樣一個的大背景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將係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發展出一種學習型組織的藍圖。彼得·聖吉在麻省理工大學創立了“組織學習中心”,對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如微軟、福特、杜邦等,進行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輔導、谘詢和策劃。1990年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出版後,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管理浪潮。美國商業周刊也因此而推崇聖吉為當代最傑出的新管理大師之一。

彼得·聖吉指出,學習就是提升創新的能力,這也需要有遠景。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嚐試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我們才會開始學到東西。我們迫切需要創新,去做以前從未做過的事,這就是學習,學習永遠來自“真正去做”。而學習型組織是這麼一種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迷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於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學習型組織”的真諦在於能有一個富有前瞻性的遠景。前瞻遠景的作用便在於勾勒出清楚的圖景,使人不得不承認:“這個構想確實吸引人,我們應如何使想象成真?”沒有人可預知創新的過程最後導向何處,我們無法規劃走向未知之路的細節安排,但是愈清楚前頭有什麼,進展就愈快。前瞻不是畫餅充饑,清楚的遠景才能有力推動變遷。事實上,“學習型組織”本身的遠景很清楚,那就是成為能不斷創造未來的組織,這個理想就如同我們的“隨身筆記型電腦”。

二、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

在學習型組織的領域裏,有五項新技術正逐漸彙聚起來,使學習型組織演變成一項創新。我們稱這五項學習型組織的技能為五項修煉。也就是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提出的五項修煉,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係統思考。這五項修煉實際上是改善個人與組織的思維模式,使組織朝向學習型組織邁進的五項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它們是緊密相關、缺一不可的。五項修煉的理論比較抽象。我們隻作一般的解釋。

1.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煉是學習不斷進行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地觀察現實的過程。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通“自我超越”的人,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於藝術一樣,全心投入、鍥而不舍,並不斷追求超越自我。有了這種精神動力,個人的學習就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項目,而是一個永無盡頭的持續不斷的過程。而組織學習根植於個人對於學習的意願與能力,也會不斷學習。

自我超越的意義在於創造。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是永不停止學習的,因為自我超越不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某些能力,它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種終身的修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會敏銳地察覺自己的無知、能力不夠和成長極限,學會如何在生命中產生和延續創造性張力。

2.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是指人們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映。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是經曆了漫長的時間過程,伴隨著從小到大,在各種各樣的經曆和環境中積累了許許多多的所見所聞,包括書本、老師、家長、朋友們講的故事,都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幅幅特色各異的圖像,並據此經過推論而得到各種不同的假設。正是這些圖像、假設和故事,促使人們對待同一事情會有不同的想法、說法和采取各異的行為方式。影響心智形成與改變的要素有環境因素、性格、智商、情商和逆境商。

3.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不是一個想法,共同願景是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這種力量在開始時可能隻是由一個想法所激發的,而一旦發展成感召一群人的支持時,就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存在了。共同願景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創造出眾人是一體的感覺。共同的願景使得組織完成共同的任務、事業和使命。個人願景是共同願景的基礎。而建立共同願景的過程應該分階段循序漸進。一般為提出發布、宣傳溝通、反饋谘商、推進實施等幾個階段。

4.第四項修煉:團體學習

團體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方法,現在正風靡一時。團體中的成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僅使團體整體的績效大幅提升,而且使團體中的成員成長得更快。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使用學習具有令人吃驚的潛能,集體可以做到比個人更有洞察力、更為聰明。團體的智商可以遠遠大於個人的智商。團體學習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體而非個人。

5.第五項修煉:係統思考

企業與人類社會都是一種“係統”,是由一係列微妙的、彼此息息相關的因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因素通過各不相同的模式或渠道相互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但是,這種影響並不是立杆見影、一一對應的,而常常是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身處係統中的一小部分,人們往往不由自主地傾向於關注係統中的某一片段(或局部),而無法真正把握整體。係統思考的修煉就在於擴大人們的視野,讓人們“見樹又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