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競爭
競爭的主要目標是發展。競爭優勢決定於知識、創新、學習和智慧(人力素質)。個體、群體和國家間的競爭趨同,公平、理性、和平、合作成為競爭基本規則,知識是競爭的關鍵。人是競爭的核心。
知識時代競爭的首要目標是發展。在法律、知識和信息普及的時代,競爭趨向於公平和理性,和平競爭、合作競爭成為基本規則。競爭優勢一般決定於知識、創新、學習和智慧(人力素質)。擁有知識的質和量、持續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人的綜合智能(包括情感智力)成為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與工業時代不同,知識時代個體、群體和國家間的競爭趨同,知識、創新、學習和人力素質成為取勝的法寶。知識是競爭成敗的關鍵,而人是競爭的核心因素。知識時代,人們的合作意識進一步增強,畢竟競爭的目標是發展而不是生存,發展是個共同的目標,需要群策群力。中國有句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就是這個道理。戰略同盟、戰略夥伴、戰略共同體、戰略俱樂部等高級合作形式將如雨後春筍。在某種意義上,工具時代是人與動物的競爭,農業時代是人與自然競爭,工業時代是人與機器競爭,在知識時代是人與人競爭。
7.戰爭
知識文明國家之間,戰爭被知識、人才和發展競爭取代,處於不同文明發展階段(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知識文明)的國家之間,戰爭目標多樣化,維護和平與公正的戰爭由聯合國執行。戰爭形式有心理戰、信息戰、知識戰、能力戰等。戰敗國失去發展機會和人才。賽博空間的戰爭將是具有全時性和不可預知性。核戰爭威脅存在,局部核戰爭可能性在增大。
已經進入知識時代的國家,國家之間和國內的戰爭,將由“武裝屠殺和破壞比賽”演變成“知識、人才和發展競賽”,流血戰爭將讓位於和平競爭。但是,現實的知識時代,是知識時代國家、工業時代國家、農業時代國家,甚至工具時代的民族部落共存的時代。知識時代——工業時代國家、知識時代——農業時代國家、工業時代——工業時代國家、工業時代——農業時代國家、農業時代——農業時代國家,這些不同國家之間,戰爭仍將存在,但戰爭的規模將縮小。隨著知識文明的衝擊波衝跨了國家和民族心理防線,文明進步的陽光雨露將撒滿人間,戰爭的陰雲將淡化。知識時代如發生戰爭,戰爭的目的將是多樣化的。有國家和民族利益引發的戰爭,也有殘酷的土地和資源爭奪戰,還有維護和平與公正的戰爭,這類戰爭將由國際大家庭共同導演,聯合國是其執行機構。官兵的整體素質、裝備的先進程度是戰爭成敗的關鍵。一支高知識、高素質、高技術的軍隊是成功的保證。軍隊的知識化建設將受到普遍重視。戰爭形式,將向心理戰、信息戰、知識戰、能力戰等全方位發展。戰敗國失去的將是發展的機會和人才,而不是土地和資源,得到的將是貧窮和落後,而不是財富和發展。戰爭不僅發生在物理空間裏,也將發生在賽博空間裏。網絡裏黑客攻擊事件僅是賽博空間多維戰爭的序幕。核戰爭對地球和人類的威脅將長時間存在,特別是發生局部或地區性核戰爭的危險性在擴大,甚至不可避免,人類需要警鍾長鳴。
8.文化
宗教“複興”,為人類精神生活開辟一片綠地。文學藝術大發展,科學社會化,哲學重放光彩,思想再次解放。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產業化成為潮流。宗教信仰、法律規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語言習俗、倫理道理等將保持多樣化。
知識時代的宗教將“複興”,但不是向農業時代的回歸。宗教將服務於人們的精神需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寄托所,而不是神靈的殿堂和心靈的主宰。人們選擇自己的宗教是為自己的精神生活開辟一片綠地,社會發展自己的宗教是為社會道德公理培育一批衛士。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展將尤為突出,哲學將重放異彩,理想主義、幻想主義、創新主義、科學主義、未來主義和宇宙主義等新的思想將流派紛呈。人們的價值觀念將不斷變化,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的產業化將成為一種朝流。人們的精神和知識需要超過物質需要這一現實,將徹底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物質文明世界趨同相反,知識時代將是一個文化繁榮、思想活躍、非物質文明多樣化的世界,非物質文明猶如一個閃爍在大自然裏的文化萬花筒。
二、知識社會的特征
隨著工業經濟衰落,知識經濟崛起,人類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60年代,學者們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直線的,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轉變是一次轉折,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第二次轉折(即經典現代化),人類社會的新變化預示著一次新的轉折,一個新社會正在形成。學者們提出了種種新理論來描述這種新社會,例如,後工業社會、知識社會、信息社會等,後來又提出了網絡社會、數字社會、學習社會、智慧社會等諸多新觀點。2000年7月八國首腦會議通過的《全球信息社會衝繩憲章》就是一個例證。我們認為,用“知識社會”來命名這種新社會是合適的,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等是知識社會的早期階段。目前,知識社會至少具有3個明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