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中國現代化態勢與前景(三)(2 / 3)

1.知識成為發展動力

知識社會第一個典型特征是社會知識化,知識成為關鍵的資源、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社會進步的軸心。具體表現是:①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勞動者超過其他勞動者的總和;②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知識產業超過其他產業的總和,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的總和;③權力結構發生變化,知識成為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權力高度分散化;④消費結構發生變化,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終身學習成為社會時尚,知識成為日常“消費品”。

2.網絡成為發展平台

知識社會第二個典型特征是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具體表現是:①信息技術影響擴大,信息網絡飛速擴展。1982年因特網誕生,1997年因特網用戶數突破了1億,2005年預計將達到10億。美國商務部的調查發現,2000年50%的美國家庭使用因特網,2005年預計75%的美國家庭將使用因特網。②合作網絡普遍增強。在政治和經濟等領域,各種合作網絡蓬勃發展,例如,戰略聯盟、夥伴關係、客戶網絡、市場網絡、生產網絡等。③網絡空間正在形成。電腦網絡、電視網絡和電訊網絡正在整合,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虛擬網絡空間已經具備雛形,它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屆時,人類將生活在兩個空間裏,一個是物理空間,一個是虛擬空間,而且,部分人在虛擬空間停留的時間會超過物理空間。

3.創新成為社會行為

知識社會第三個典型特征是創新社會化。在原始社會,創新是偶然發生的;在農業社會,創新是少數人的個人愛好;在工業社會,創新主要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等的職業工作;在知識社會,創新成為企業競爭和事業成功的關鍵,成為國家重視和社會參與的事業。具體表現是:①國家(政府和企業)對創新的投入不斷增加,企業成為創新投入的主要來源;②國家創新係統功能不斷增強,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成為創新的行為主體,創新浪潮波及全社會;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智能化程度將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作崗位將被智能機器人取代,越來越多的人將從事創新和服務性工作。

除此以外,經濟全球化趨勢十分明顯,信息技術產業、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和綠色技術受到廣泛關注,遠程工作、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受到歡迎,知識管理等新管理模式不斷出現,城市人口向郊區遷移,家庭功能增強等。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拉大,知識和信息差距拉大,網絡犯罪頻繁等。

綜上所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展發生重大轉折,工業經濟衰落,知識經濟崛起,知識社會來臨,第二次現代化全麵啟動。事實證明,人類文明的發展沒有止境,人類社會的進步沒有盡頭;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的轉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

1997年以來,我國現代化出現新變化,發展知識經濟和建設國家創新體係受到廣泛關注。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在世界範圍內興起,1997年中國開始報道知識經濟的有關情況。1997年12月,中國科學院向中國政府提交了題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係》的研究報告。1998年2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報告批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江澤民主席指出:“知識經濟已見端倪”。1998年以來,知識經濟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措施,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發展知識經濟,促進工業和農業現代化。

三、知識經濟的發展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年度特別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指出主要發達國家知識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超過50%以上。1998年,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推出了《知識社會——信息技術與可持續發展》,介紹知識社會的圖景。世界銀行的《1998年世界發展報告——知識與發展》一書分析了知識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指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差距。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社會的來臨,無疑是知識時代的重要標誌。

知識經濟的發展,一方麵表現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知識含量、知識附加值和知識勞動者的比重的增長,另一方麵體現在知識產業的迅猛發展,其綜合效應是知識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占絕對優勢,達到80%以上,而其他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和資本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則不到20%;同時,知識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每個知識勞動者都將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由於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財富的來源,知識創新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識勞動者為了跟上知識創新的腳步,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於是,知識成為他們的日常“消費品”,學習知識就像吃飯穿衣和乘車一樣必要,最終將引發一場學習革命。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都將成為知識“消費者”,當然他們同時是知識生產者,學習革命將擴散到全人類。學習革命是知識革命的第三階段,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則是知識革命的前兩個階段。“終身學習”將成為知識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