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大力發展和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無煙工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文化是一筆可以循環使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文化的使用會增進其價值並不發生損耗,優秀的文化產業還能在社會上形成一係列良性的循環,帶來良好的社會環境效益和經濟規模效應,所形成的連鎖反應有利於促進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文化的本土化與國際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隻有深深地植根於本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國傳統文化隻有走向國際化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更好地吸收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的優秀部分。推動思想觀念的轉變,對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的開發、利用在我國,幾千年來《孫子兵法》都被用於軍事領域,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這本書卻塵封在我們的記憶中。直到日本人將其用於商戰、管理等領域時我們才重新審視它的價值。文化資源不同於普通的自然資源,我們根本無法具體地衡量它的價值,需要對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地利用。我們要因時、因地、因人,從傳統文化中吸收其中有益部分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運用。
進一步重視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促進和諧社會的穩固構建——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法學院項目組
教育聯係著政治、經濟、法律、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因而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中國一個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問題。
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教育部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超過212萬人,2004年達到280萬人。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兩年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70%左右,這就意味著每年有近60萬畢業生未能在當年就業,而他們必將會加入下年應屆畢業生的求職大軍中參與競爭,這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緊張程度。2005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338萬人,加上去年未能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估計將會接近400萬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產生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總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麵。
我國高校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落後,教學內容、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的學生不是社會迫切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人才,缺乏適應社會的廣博知識和實踐能力,尤其是不能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進行宏觀規劃。
地區差別大,人才需求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由於曆史原因,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已成為了人才消費最集中的地區。就業市場同樣也存在著西冷東熱的現象。
產業結構不合理。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問題。第三產業向來被認為是吸收勞動力能力最強的領域,但是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相對遲緩,第三產業投資的滯後成為阻礙就業擴大的主要因素。
對大學生就業的幾點建議
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在美國高校由來已久,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之一。比爾,蓋茨創造了微軟帝國,也創造了學生創業的神話。此後,陸續有許多學生公司誕生在斯坦福大學等校園的濃厚創業氛圍中,並逐漸成長為世界著名企業。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大學生創業寥若晨星,隻有幾家勉強維持,似乎一直難以得到社會和主流輿論敘支持。近年來,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出台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國家工商總局規定,大學生創業一年內免交五種行政費用。全國各地也都推出了相應的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頻頻舉行的全國性或地區性大學生創業大賽,以及各地的青年創業實習基地等等,都為大學生創業大開方便之門。這些政策表示了國家的態度,堅定了大學生創業的信心,也為大學生創業客觀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盡量教育大學生發揮自身優勢,規避風險,選擇有利的行業,不盲目創業,不衝動投資。也要避免一窩蜂的情況,讓大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判斷,鼓勵適合創業的同學勇於嚐試,而對於時機尚未成熟的同學則主要提倡一種理念和精神,使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成功典範。
自身水平提高。改變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就必須提高大學應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這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而且能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這也是塑造和諧社會的核心環節之一。全國各高校都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通過各種手段著手解決。我們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投人,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質,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首先,高校需要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正確的教育價值觀。現今大學校園裏出現了諸如“考證熱”的現象,雖然這表麵上能夠幫助大學生就業,但這種現象卻使一部分大學生急功近利,忽視甚至荒廢了基礎知識和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對大學生就業造成負麵影響。大學教育的目的應當在於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的養成,繼承並延續人類文明,提升和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優化知識與能力的組合。帶著這樣的目的,塑造這樣的學生,中國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地為建設和諧社會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其次,高校應當重視教學工作,尤其是本科的教學工作。目前眾多高校致力於創建“研究型大學”,硬性規定髙校教師必須“教學科研並重”,甚至於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科研重於教學的現象,導致了教學質量滑坡的情況出現。主管部門沒有明確的針對基礎課程教學的相關硬性規定和獎懲措施,各高校也鮮有對各位老師教學質量的規定與違反時的懲戒,這是有待加強的方麵。
借鑒外國大學就業指導機製。美國各大學一般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為學生和招聘單位牽線搭橋。一個成功的就業指導辦公室往往與各大企業、公司或政府機構的人力資源部門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也善於向一些潛在的用人單位推薦本校學生。
日本有一個完善的就業機製。日本的網絡信息準確,報紙刊登招聘廣告,用人單位舉辦各種各樣的說明會,有各種就職支援中心和俱樂部,另外政府還提供預算支持。
中國高校應該充分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在引導學生理性就業的過程中,積極調動、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積極為社會輸送多樣性的人才。
關於將“鄉鄉通項目”納人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康長新,四川省華峰勞務開發信息有限公司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重視“三農”中突出的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在全國開展了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係建設。但是,目前城市農民工就業管理工作尚不完善,服務體係有待健全,農民工輸出多處於無序流動狀態。從對四川省的跨地區就業農民工情況考察來看,絕大多數農民工異地就業麵臨的問題,都可在“農民工跨地區就業遠程見工視頻綜合服務係統,雙重工程,一鄉鄉通項目”建成後得到有效解決。
目前農民工外出務工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是:①農民工就業信息閉塞,特別是異地就業難。②農民工勞務開發深度、廣度不夠,有序組織輸出轉移差,導致農民工出行和還鄉吃、住、行難。③農民工技能培訓不足,技能普遍偏低。這不僅不能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和國際勞務的需求,而且也製約了農民工收人報酬的提高。④政府維權力量不足,農民工權益被侵害事件時有發生。盡管國家針對性地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和條例進行保障,但由於我國地域廣大、地區差異大、企業管理者素質不一,此類事件仍屢禁不絕。⑤傳統通訊方式經濟負擔重,農民工遠離家鄉與親人會麵難。
農民工跨地區就業遠程見工視頻綜合服務係統“雙重工程”一鄉鄉通項目,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工異地就業存在的問題。但這需要國家強有力的支持,特別需要有關部門的協同解決。我們希望,在中央政府財政主導下和地方政府財政支持下,能夠建立起連接全國各省、市、縣(區、市、旗)的企事業用工單位與直通全國44067個鄉鎮農民工的“鄉鄉通”網絡信息和視頻服務平台,將農村自願轉移到第二、三產業或城鎮就業的農民組織起來,有計劃地開展勞務開發、技能培訓、遠程見工、輸送管理、務工致富、維權救助等係列化服務,使農民能及時、便捷、快速、準確地熟知國內各省、市、縣、鄉鎮內的務工崗位信息。通過這一項目的建設,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跨地區就業輸出由自發性向組織型、自由性向有序型、體力性向技能型、流動性向穩定型、特色性向品牌型、單一性向互動型、規模性向效益型、傳統性向現代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