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醫院基本都是綜合性醫院,我們目前是按醫院等級確定收費價格的。就是說看一個感冒也是大醫院貴。大醫院本來技術力量就強大,醫生收入相對較高,就更能吸引人才。因此,靠價格杠杆引導病人小病上基層醫院就診的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受到削弱。
將公眾營養指導納人到中長期規劃——沈濤,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
目前國民的身體健康狀況嚴峻,民族身體的強健是國家強大的基礎,是以人為本的重中之重。建議將公眾營養指導納入到“十一五”規劃中。建議增加下列內容:一是人民身體素質的強弱,關係到民族的興衰,開展全民營養指導勢在必行;二是將營養教育納人到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學大綱之中。
1.“營養配餐是客體,營養教育才是主體”的理論是實踐經驗總結長期以來營養學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醫院和基礎營養的研究上。有的中、小學往往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開展營養配餐,可是由於營養教育跟不上去,眾多的孩子對營養餐並不買賬,挑食偏食普遍存在。如果將營養教育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可以使孩子主動地參與營養膳食的攝取。孩子在學校最聽老師的話,將營養教育納入到教學大綱中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而且在實際工作中是容易操作的事情。
2.營養教育是解決下崗就業的又一途徑公眾營養教育不像醫學營養和基礎營養研究或者食品營養研究那麼複雜。根據我多年在學校、老年大學、社區、S0S國際兒童村的營養指導經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營養知識基礎上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包含了其他的並不複雜的人文和科學的思想和知識。對普通百姓而言,營養指導門檻不高。全國城鄉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不少於百萬,學校設立營養教育製度,可聘請大批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授課,是解決就業的良好途徑。
有助於解決貧困問題“食物營養素與價格關係的研究和運用”課題研究說明:富人有富人的營養方法,窮人有窮人的營養方法。該課題已經在本人工作的學校及老年大學、成都S0S兒童村、成都均衡營養學校近萬人中進行宣講並被認同。如果將這樣的觀念運用在老少邊窮地區,同樣也可以獲得營養膳食的幫助。可以在貧困地區的學校、鄉鎮政府中介紹營養性價比的知識,讓當地學校領導和老師掌握。
改革完善現行社會保障體製——王淩忠,河南省義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改革完善現行社會保障體製,是促進人的公平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政府對養老保險、失業救濟等社會保障應采取強製措施,並加強監督、考核、評價,建議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以保證保障措施的落實,使其真正惠及於民,體現社會的公平。建議:將社會保障指標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嚴格考核;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對保障措施不到位的企業實行經濟製裁,降低信用等級、公開曝光、限製其爭取政策性資金和政策支持等。
“十一五”期間應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製——曹二紅,河北省正定縣物價局檢查所
我國正處於劇烈的社會轉型時期,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製,是關係到改革成敗的大事,應當寫進“十一五”規劃之中。
我認為,應當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方式(即經濟契約的方式、手段),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製。人類文明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評價一個現代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要考察其生產力水平、生產關係這一類常規命題,更多的是要看其在社會生活中實際運行的基本保障製度是否健全,特別是對於普通社會成員受教育權、勞動權、健康權等人權的重要方麵是如何維護的。鄧小平同誌關於“我國已經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論斷是正確的。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均資源貧乏、發展不平衡、政府財力相對不足等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在社會基本保障製度的建設方麵,不可能全部由政府負擔費用,而且必須要走節約型道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這標誌著我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的改革重點仍將放在經濟領域,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這是維係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大局。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也要與之相適應,其中醫療衛生製度的改革也必須服從並服務於這個大局。醫療衛生製度改革的目標必將是:建立政府調控下的、打破所有製壁壘的、覆蓋全社會各階層、城市與農村並重、公平與效率並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醫療衛生體係。“十一五”規劃必須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製度,特別是醫療衛生保障製度,給以足夠的關注。
“十一五”規劃要關注弱勢群體——楊傑,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電力公司
1.解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學生的教育扶持,完善教育扶貧機製,降低貧困生輟學率,保證青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保障接受高校學習的機會。
2.解決普通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加大對鄉鎮醫療衛生機構資金投人力度,改善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在控製藥價虛高的同時,控製醫院其他費用的上漲。全力降低患者治療費用。
解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生活難的問題為下崗人員再就業提供政策優惠,提高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生活保障標準。
3.解決老年人養老難的問題健全居民社區服務體係,解決社區服務機構資金投入低、無資金保障的問題,完善城鎮社區服務體係。健全社會養老保險機製,擴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麵,實現老有所養。
解決貧困地區致富難的問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不僅從資金上扶貧,而且要從技術、文化上開展扶貧工作。通過政策支持、政府引導的方式,加快貧困人口自發致富、自我脫貧的步伐。
建設和諧社會幾個重要環節的思考——齊雲鴻北京學者
破除城鄉二元體製,中國要走大城市化模式和道路城鎮化從本質上看還是一種相對高級的鄉村化。世界許多經濟學家和權威機構包括國內有識之士談到,中國的城鎮化道路是有缺陷的。現代經濟學和西方城市化曆史都證明了,大城市才可以最大限度節約成本,發揮效益和集約效應。我們需要大規模建設和發展100萬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而避免再遍地開花式發展大規模的中小城鎮。小城鎮在浪費土地資源、水資源、公共建設資源和鋪大攤子方麵與建設節約型社會格格不入。關鍵是缺乏充足的就業機會和大城市的娛樂與消費機能,這是一個大政方針的問題,是百年大計。我們國家目前的城市化水平遠低於50%的世界平均水平,在此問題上不能不說是走上了歧路,這是多年來城市化水平滯後的主要原因。
推進大城市化模式,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醞釀采取一定策略和步驟,吸引農民進入城市,使農民身份轉化為公民和市民身份,建立和發展市民和公民社會。以此為契機,帶動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的飛躍,中國經濟必將出現1978年和1992年以後的第三次發展浪潮。許多省例如廣東、江蘇、浙江、河北、四川、山東等已經行動起來,打破城鄉二元體製,事實會證明他們的舉措對發展本地經濟具有先見之明。農民身上有他們固有的、大多是客觀因素導致的種種缺點,但是農民身上還有許多優點,在這些優點基礎上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也具有塑造自我和綜合發展的強烈願望,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看到身份的平等,並改正自身缺點後,他們會成功。不能阻擋他們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的夢想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