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諧發展八大戰略——鄧忠泉,中國物資開發投資總公司

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快速增強國力、讓絕大多數人改善生活質量、使越來越多的人心情舒暢。

效率、公平、科學才能使社會走向和諧。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若無髙效率,則無競爭優勢,也就不能快速積聚財富;若分配不公,則民心不穩,社會整體效率就難以提高;若不按科學規律辦事,則會浪費資源、惡化環境,導致效率、公平不能持續。

改革開放至今,綜合國力已有很大增強,同時也麵對一些突出矛盾需切實解決。站在新的起點,應審視新的發展道路。本文以“效率、公平、科學”為準則,歸納了建設和諧社會迫切需要組織實施的八大戰略舉措。

1.建立國家技術研發基金由國家財政牽頭設立“高新技術研發風險基金”,吸引國內外精兵強將組成趕超世界先進的“技術鏈”研發隊伍,將有限資源用在刀刃上,如:在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精密儀器、信息工程、生物工程、中藥西製、軌道交通、新型能源、環保設備、機械、軍事裝備等領域,聘請首席專家,組成攻關團隊。技術成果產業化時應讓研發人員享有股份,他們成為“先富裕起來”的主力軍,因為科技精英的富有代表著國家強盛。對於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麵向國內的行業及企業,應通過政策調控,使其處於微利水平,以限製社會分配不公。

2.讓“吃飯財政”成為調節社會分配的中樞,國家機構運行支出總量控製。參考大城市在職職工人均工資水準,以現有公職人員總數核定工資總額基數,工資上調與社會同步。

職務消費等公務支出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限定,其中車輛費用等逐級包幹到基層單位甚至個人,超支部分由當事人自掏腰包。

關於人員過剩問題。自上而下,比例縮崗,輪崗過渡,競爭上崗。最終被淘汰者確保基本生活費。由此形成國家工作人員有進有退的優勝劣汰機製。

提高黨費征收標準,不同收入檔次的黨員應交納不同標準的黨費,純黨務工作者工資應從黨費中支付,以體現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專門利人”的宗旨,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從行政布局上促進地區平衡發展針對多數省級政區幅員過大、管理層次過多的特點,通過縮小省級政區、培植新的中心城市、減少行政層級加以矯正。縮省有利於減少中間層次,便於中央分類指導;有利於培植經濟增長點,易於推進改革。縮省後,對落後省、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的製定將更趨合理,將更有效促進各地經濟平衡發展。

3.重視鄉村養老

各級政府建立“農村養老基金”,多渠道籌集,由財政按適當比例逐年撥款(或出售部分國有資產)補充。

以鄉鎮為單位,調劑一定比例的連片耕地或其他經營性資產,專供本地養老之產出,招標經營。確實人不敷出的,由“農村養老基金”補助。

各鄉鎮集中建設養老公寓(撤並鄉鎮時多出的機關大院、閑置房產等設施可資利用),達到一定年齡或有特殊困難者均可自願進人老齡公寓,享受養老相應待遇,衣食住行等服務項目皆實行招標。城市居民更新換代而淘汰的舊家電、家具可捐贈或廉價轉讓為養老公寓所用,如此“梯度消費”既節省投資又節約資源。

嚴控教育高收費現今高校的招生規模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0多倍。當年讀大學基本免費,而今動輒每年上萬元學費;當年畢業生按計劃分配且供不應求,而今則出現就業困難且薪水期望值相對在下降。國家的強大、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賴於教育,教育的投人應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是學生家長的負擔。對策:今後各校應壓縮師生比例,財政撥款解決困難學生費用,其他則根據當地人均收人適當收費與公民經濟承受能力相對應。同時,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招生比例。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新增辦學機構盡量向低成本的中、小城市分流。

4.鏟除醫療高收費病根

實行藥品專賣製,除應急用藥外,醫院日常不買賣藥品,原藥房公開招租。

各地區建立藥品批發市場,零售藥房從批發市場進貨。相關稅費收入主要用於補貼醫療事業。

國家藥監主管部門將各廠家藥品歸類並定期更新目錄,供醫生開處方作參考。

醫生所開處方一般須列出幾種候選藥品,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藥品的性價比等因素於零售藥房選購。

嚴格規範醫院就診、收費行為。公辦醫院真正做到非盈利,營利醫院則充分競爭。

大幅降低醫療收費,既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更讓其降低支付預期,身體與心理皆能得到健康保證。

確保生態平衡和諧社會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若隻顧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保護以至失去生態平衡,則人類終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那是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也是代際之間的不公平。

評判地方官員政績時,環境保護應作為優先於各項經濟指標的首要考核內容,綠色應取代傳統概念。

優化能源結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能源的消耗越來越巨大,再過二三十年,全球石油資源麵臨枯竭。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適當發展水電、核電;積極鼓勵農村沼氣建設;鼓勵發展、使用電動汽車及其他以電代油的動力設備等,是我們努力提倡和實施的。

國家戰略的穩步實施,配之以各部門、各行業的有序改革以及健全法製、監督到位,和諧社會必將在中華大地成為現實。

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障體係——洪沛霖,合肥工業大學

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障體係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向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的現實舉措,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減震器”,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主義和諧社會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從法律上、製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從收人分配、利益調節、保障公民權利、政府施政、規則製定實施、機會創造等方麵采取切實措施,逐步做到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公平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進行勞動創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依靠法律和製度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逐步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教育公平的社會保障體係。權利公平要求立法、行政、司法機關要為全體人民設定平等的權利,公民權利得到尊重,國家公共權力的實施更公開、公平、公正;機會公平要求公民有獲得創業、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晉升、晉級的平等機會,國家為全體人民創造更多的機會;規則公平要求全體人民有規則製定的參與權,享有規則實施的平等待遇;分配公平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稅收製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人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人差距過大的問題;教育公平要求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讓非義務階段教育的貧困生上得起學,還得起助學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