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建議——劉孟德,陝西省渭南市國營廠紀檢監察處

和諧就是配合的適當和勻稱。社會的主體是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條件,除了修養、文化,更重要的是信任和公平。因此,在“積極促進社會和諧”中,應把建立和強化社會誠信機製、推進社會公平作為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結合道德對法律予以強化;對社會公平,則要以法律強力推進,使教育、就業、醫療、財富的創造和分配等,在法製的框架下體現公平;倡導陽光財富,遏製罪惡財富,合理追究財富原罪,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關於建設和諧社會的建議——李帥,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煤炭工業局

建國初期,在我們國家還很貧窮的情況下,社會比較穩定,我覺得重要的是人民擁有較多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人們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凝聚,萬眾一心。那時的合作社、生產隊等,給予了農民更多參與的機會。

現在的農民在生活條件上有了很大進步,但卻缺少了可共同參與的組織,而是隻注重個人如何發展經濟。當然這並沒有錯,個人的積極努力可以使自身走向富裕,體現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我們的國情,確實存在基礎條件差、沒有門路、沒有事情做的人,建議繼續加大國家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聽到國家的聲音,努力減少沒事做的人。我們當地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們,這樣確實促進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也對維護農民工的權益做了很多工作,而自身地區卻建設緩慢,建議國家對貧困地區多一點扶持,以發展自身經濟實力為目的,調動全民建設美麗的家園,每個人都會為此而努力的。

建議在貧困的鄉村發展經濟組織引領農民共同創業、共同發展。經濟在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文化需求也隨之不斷的進步,貧困的鄉鎮更需要不斷的滿足精神文化的需要。建議國家還要大力發展公民可共同參與的文化生活內容,以確保人們安居樂業。和諧社會需要共同建設,就需要一個共同參與的機會。要建設和諧社會就一定要逐步解決貧富差距。而貧困的人們大多在農村,所以解決農村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製度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單長水,北京廣廈厚德投資谘詢有限公司

“十一五”期間,製度(包括法律、法規、規章)建設至為重要,要建立科學的社會信用體製、廣泛的社會保障製度。同時,政府應轉變職能,提高執政能力,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機製。

1.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有科學的社會製度作保障由於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社會信用製度還未建立,社會保癉體製還不完備,覆蓋率亦較低。沒有這些製度的建立,和諧社會無疑是一句空話。應當從衣、食、住、行人手,從滿足人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人手,製定科學合理的分配機製,在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再次分配過程中,盡可能縮小貧富差距,消除社會不公,維護社會公平。

2.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有一個適宜生存的自然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自然環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取得今天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愛護環境,人人有責。但政府要承擔主要的責任,要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科學決策機製及問責機製,當地政府應成為本區域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3.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先解決百姓的後顧之憂在城市,與居民平均收人相比過高的房價、教育、醫療費用,嚴重抑製了居民的消費意願。對將來生活預期的不確定隻能使人們緊捂錢袋,“攢錢防老”成為無奈的選擇。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要轉變現行的體製和思路,改革現行的財稅體製,盡快開征土地使用稅,加強稅收監管,真正用好稅收杠杆,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在醫療改革過程中應重視其作為社會公益性產品的特點。在子女教育、就業問題上,政府應加強引導,讓人們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就業觀。在農村,熱點是溫飽、醫療、子女教育、城市化、“三農”問題等。政府工作的重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麵:保證農村基層組織的合法建立和正常運行;解決溫飽問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是解決家庭貧困的根本手段,甚至關係到國家前途,政府應承擔責任;農村醫療應探索多種保障形式,重點放在保障上。

4.政府職能轉變,是實現“十一五”規劃的需要政府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及時披露相關信息,認真履行自身工作職能,在環保、維護社會治安、解決社會不公等領域不僅要有所為,還要有所建樹,對有所不為的領域則以引導、監督為主,不要越位。體製上重點問題應是對主要負責人的監督,對政績的評價要更加科學合理。

務實創新,和諧發展——龍行橋大連振邦集團

1.關於創新

關鍵是觀念的創新,需要破除舊的觀念,以發展的觀念、全球的觀念、全局的觀念來考慮解決問題。其次是技術創新,手段的創新。實現技術創新應該由國家主導,企業參與,重大技術創新應由國家主導完成。如新能源(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像對待航天事業一樣由國家主導進行,開發成功後將技術賣給企業。技術創新應體現高起點,比如汽車產業,傳統能源汽車我國不具有優勢,可以直接開發新能源汽車,因為我國裝配技術已經成熟,開發新能源發動機我們和西方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非重大技術創新可由企業完成,但政府應該注重資源的整合,為企業提供方便,如實驗設備的共享,科研人才的共享等。當然,創新的目的是實現產業的升級,達到產業結構的協調,這方麵國家宏觀調控必不可少。同時也必須注重對企業創新觀念的灌輸引導,使每個企業找到差異化的競爭力,實現差異化發展。

2.關於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是“九五”“十五”一直在提的目標,但10年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於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擴大內需必須清楚國民的需求。以前擴大內需的措施大多是針對城市居民的,也就是針對那數十萬億居民存款的,目前這部分居民消費基本固定化,即每年的消費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數字。城市居民並非沒有更高的消費意願,而是受教育及醫療支出預期的影響,不敢消費。對於擴大城市居民的消費問題,隨著新生代消費觀念的改變將迎刃而解。但是,教育和醫療改革也必須同時進行。

農村是擴大內需的關鍵。農村居民的消費意願強烈,潛力巨大,這主要是由於他們自己有糧有菜決定的,沒有後顧之憂,因此農民建造房屋、購買大型農機差不多都會負債。8億農民約2億個家庭,目前約不到10%擁有樓房,擁有彩電的不到30%。擁有冰箱、洗衣機、空調的不到15%。如果“十一五”期間需求能增加1倍,潛力將是巨大的。

由於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底子很薄,發展農村內需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能在“十一五”期間完全實現,而應樹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思想,係統規劃、逐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