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動人口問題——顏冠冠,浙江省玉環縣發展計劃局

建議“十一五”期間在外來民工比較集中的城市,建立一個專門為外來民工服務的一條龍的服務型機構。

外來民工一直是我國最弱勢的群體。考究他們犯罪率高的原因,多少與他們不能融入到城市生活,不能被城裏人接受的狀態有關,同時,他們的工作、生活受到政府關注不夠。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機製,就好像大學生剛入校時的綠色通道。其實,很多工作、很多地方已經在做了,比如給農民工朋友們提供技能培訓等。但是,這些都隻是部分地區在做,而且不成係統不成製度,很多農民工都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應該建立起一個專門的機構,全方位地來保障農民工生活的各個環節。從農民工一進入某個城市的公安人口登記開始,到培訓、法製教育、醫療乃至心理輔導,將各個部門集中到一起,可以叫“農民工之保”。這個地方的收費也要相對低些。若將這個門檻設得過高,農民工朋友們也是會望而卻步的。希望政府能紮紮實實地為農民工朋友想想,在“十一五”規劃的藍圖中,不要忘記,如今堆砌祖國美好園景的是一雙雙需要祖國關注的手。

讓農民平等分享城市化發展紅利——胡祥蘇,湖南省郴州市委講師團

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讓農民群眾平等地分享城市化產生的發展紅利,既是增加農民收人、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也是協調城鄉關係、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為此,應當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調整政策,轉變過去城鄉二元化管理體製和管理方式,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調整土地征用和流轉政策,讓農民群眾憑借土地平等分享城市化創造的經濟利潤。農村集體土地是農民群眾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應當加緊創新農村土地征用製度,進一步放活農村土地經營使用權,允許農民把土地以租賃、人股等方式與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自由優化配置,在城市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中平等參與收人分配。

調整城鄉就業政策,讓農民群眾平等分享城市化發展提供的就業機會。國家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提髙農民分享社會就業機會的能力。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歧視性和不合理收費,切實解決好農民進城就業應當享受的各種福利待遇。

調整社會公共服務政策,讓農民群眾平等分享城市公共服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公共服務體係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應改變公共服務城鄉分割的格局,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共享的公共服務體係和機製。城市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產品對農民應平等對待,不應采取歧視性做法。農民進城分享城市公共服務,不應對他們額外收取費用或規定其他條件。

以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杜凱英,北京市昌平區東環南路退休取工活動站醫保中心

當前,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謀劃創新,努力推進我國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和諧發展呢?我有以下建議。

1.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產業調整和升級促進工業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利用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促進地區產業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要根據各地的區位、交通、人才、市場以及已有產業優勢,轉變以往過於倚重“塊塊”開發模式的策略,更加重視點軸開發和流域開發模式的作用。

全麵推動髙新技術產業發展。以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打造世界製造業基地為目標,鼓勵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內外合力實施重點科技、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努力獲得支柱產業和重點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建立完善新型區域科技創新體係,加快形成全省以大企業為骨幹、中小企業相互配套、專業化分工合作的產業群體。

2.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突破口,努力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在確保基本農田麵積、糧食播種麵積和糧食總產量穩定基礎上提高農業地位。農業是經濟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務必確保糧食供給的安全。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加大對糧食生產扶持和投入力度。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以工業化為核心,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以開放為突破口,招商引資,內引外聯;以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為目標,主攻民營經濟,培育特色經濟,壯大園區經濟,發展配套經濟,提升勞務經濟,做大縣域經濟。

擴大對外開放,突出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促進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協調發展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創新招商方式和服務方式,營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資環境。發揮各類經濟功能區、工業和科技園區招商引資的載體作用。注重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來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采購中心,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境外投資,加快形成我國的跨國公司和世界性品牌。

進一步消除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體製性障礙,從戰略高度把民營經濟做大做強。更加注重以產權製度為核心的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努力使股份製成為公有製的主要實現形式。大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人員再就業型、農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發展。注重促進民營企業製度、技術、管理創新,推動民營

企業做大做強。

3.以人為本,全麵實施文化建設和人才戰略,加強人口控製、環境保護,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

關注人民生活,改進宏觀調控方向。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更加重視城鄉困難群體的生存和發展要求,努力消除貧困;實施靈活多樣的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麵,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改善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全麵推動文化建設,努力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穩妥地推進文化體製改革,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杠杆來鼓勵企業以及全社會對文化行業的投資,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開拓文化市場,把對外文化交流和觀光旅遊有機結合絲。

加快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我國急需的各類緊缺人才,尤其是兩院院士和學科領頭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國內外專家來我國工作和創業;壯大企業家隊伍,積極發揮企業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深化人才管理分配製度改革,為聚集優秀人才和人才競相創新、幹好事業創造良好的體製環境和社會環境。

建設節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創新計劃生育工作機製,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突出抓好節約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倡導和建立新的可持續性生產方式,盡量節約發展成本。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使我國成為世界最適宜創業和居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