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有“夢裏不知身是客”,今人如林夕,也有“誰亦難避過這一身客塵”,一個“客”字,便平添寂寞。有些故居,無非故人客居之所,三兩年便離去,可卻讓離開的人牽掛一生,那一身客塵,怕是一生也洗不掉的印記。

青島梁實秋故居

[君子國裏那“頂精致的餃子”]

地址:青島魚山路33號

第一次專程去青島梁實秋故居,正是小魚山一帶遊人如織的時節——其實年幼時常在那院門前經過,但彼時不知那小院曾住過我喜歡的梁實秋。小魚山距海不遠,自身雖沒什麼看頭,可卻居高臨下,是個上好的觀景台。每逢旅遊旺季都人頭湧湧,沿途更是交通管製。可位於山腳下的魚山路33號,卻是別樣寧靜。

這棟外表平平無奇的陳舊小樓便是梁實秋故居,院門口掛著牌子,裏麵仍有普通市民居住。昔年,梁實秋便是在這院裏,發出“此(青島)君子國也”的感歎。1930年,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四處延攬人才,專程赴上海邀請梁實秋和聞一多,二人前往青島考察,發現“青島的天氣冬暖夏涼,風光旖旎,而人情尤為淳厚……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麵都夠標準,宜於定居”。於是,1930年秋,梁實秋來到青島,任外文係主任兼圖書館館長,那年的他,年方27歲。

據梁實秋回憶,“賃屋於魚山路七號(即如今的魚山路33號),房主王君乃鐵路局職員,以其薄薪多年積蓄成此小築”,因是“自建房”,外觀並不講究,亦不似周邊的德式建築那般亮麗,但當年亦自有其美麗——梁實秋曾要求房東在院子裏種一些樹木,房東竟拉來兩車樹秧,種下六棵櫻花,四棵蘋果,兩棵西府海棠,把小院擠得滿滿的,每逢花季,花繁葉茂。

故居與故居裏的人似乎早已習慣了如我這般的尋訪者,歲月的痕跡寫在牆壁上,而院子裏堆積的雜物卻也帶來難言的生氣。一張鏽跡斑斑的鐵凳上,堆放著幾盆色調極鮮豔的假花,上麵的床單、被單隨風飄動,卻也俗得可愛——

我向來對那些刻意修葺、甚至被搞成“生平圖片展”的故居不感興趣,反倒對這種住著平頭百姓,靠著日積月累的人氣記錄歲月痕跡的故居情有獨鍾,當然,不可殘舊失修。

通往地下室的鐵門前,有一隻慵懶的波斯貓,曬著太陽打著盹。一旁的廚房裏,有人正在做飯,放著角落裏的煤氣爐不用,竟似在燒柴,空氣中似乎也有著一股清香。

昔時,梁實秋與聞一多、方令孺等同僚,也曾在這院內聚會烤肉,“從山上拾鬆塔盈筐,敷在炭上,鬆香濃鬱。烤肉佐以濰縣大蔥,真如錦上添花。吃得皆大歡喜”。想來,院內除了肉香,燒柴的香氣也同樣四溢。

這一帶曾是國立青島大學教授群的客居之所,在梁實秋故居斜對麵的大院子裏,幾棟奶白色小洋樓分別是馮沅君與陸侃如夫婦、童第周和束星北的故居,聞一多的住處則在如今的中國海洋大學校內,老舍與楊振聲住在不遠處的黃縣路,至於沈從文、洪深,則住在半山的福山路……

想來,這一帶靠近學校自然是名家聚集的原因,而在綠樹下步行五分鍾便至海邊的方便,也必是吸引他們之處。當年的國立青島大學,文科類教師中以梁實秋為首,加上聞一多、方令孺、陳夢家和孫大雨等,乃至開創中國海洋學的校長楊振聲,竟是清一色的“新月派”人物,推崇格律詩,而超脫功利化的創作內涵,便是骨子裏的浪漫情愫。是以,青島的海畔洋樓,紅瓦綠樹,自是他們的世外桃源。

當年,國立青島大學有“酒中八仙”,梁實秋便是其一,他後來多次提及故友與這段時光,僅手頭可查文字,便有《飲酒》《酒中八仙》《胡適先生二三事》《憶聞一多》《憶楊今甫》和《方令孺其人》等多篇。據他回憶,他們聚會的館子,一個叫順興樓,一個叫厚德福,有時甚至遠赴濟南、南京等地,“每星期六校務會議之後照例有宴席一桌,多半是在順興樓,當場開紹興酒在三十斤一壇,品嚐之後,不甜不酸,然後開懷暢飲,壇罄乃止”。

在眾多客居作家中,梁實秋對青島的感情最為深厚。提及對青島的初次印象,他深情寫道:“到處都是紅瓦的樓房點綴在蔥蘢的綠樹中間,而且三麵臨海,形勢天成。青島的天氣冬暖夏涼、風光旖旎,而人情尤為淳厚……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兩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有人曾統計,梁實秋筆下關於青島的文章竟有數十篇之多。而他那蜚聲海內外的《莎士比亞全集》譯本,也是從青島開始著手翻譯的,從這時開始,他花費近四十年時間,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

晚年,女兒梁文茜從青島帶回一瓶沙子,梁實秋置於案頭,視為珍品。

梁實秋寫青島,最出名的一篇便是《憶青島》,寫青島的花、青島的海,還有青島的吃。

梁實秋會吃,天下聞名。當時,青島西餐極盛,而且地道,他恰好喜歡牛排。他說:“食牛肉要在星期三、四,因為周末屠宰,牛肉筋脈尚生硬,冷藏數日則軟硬恰到好處。”

海鮮自也少不了,梁實秋推崇備至的是西施舌,他寫此物“不但味鮮,名字也起得妙,不過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觀的部分,專取其潔白細嫩的一塊小肉,加以烹製,才無負於其美名,否則就近於唐突西施了,以清湯氽煮為上,不宜油煎爆炒”。他還寫過“烏魚蛋”,更是海產珍品。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便寫過“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青島廚師擅長燴烏魚蛋,以高湯勾芡成羹,也令梁實秋念念不忘。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寫過鰣魚“我曾在大雅溝菜市場以六元市得鰣魚一尾,長二尺半有奇,小口細鱗,似才出水不久,歸而斬成幾段,闔家飽食數餐,其味之腴美,從未曾有”。文中的“大雅溝”應為“大窯溝”,小時候常在那裏坐車;鰣魚又名三黎,是我所愛,此物味鮮美,又出水即死,新鮮的一向難遇,所以名貴,每年為尋此物,總花我不少時間與精力。不過據考證,梁實秋文中所提其實並非鰣魚,而是與鰣魚形似的鰳魚,因為鰣魚要回江河產卵,青島並無其生存環境。民間稱“南鰣北鰳”,是指這兩種魚口味相近,都極鮮美,魚鱗富含脂肪,也可食用。

最讓梁實秋難忘的卻是餃子,也是《雅舍談吃》裏,他在《餃子》一文裏寫道:“我也吃過頂精致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麵上還漂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梁實秋愛吃餃子,在其文集中,關於餃子的文章不勝枚舉,唯有順興樓的這次,以“頂精致”稱之。

青島台靜農故居

[忽驚此日仍為客,卻想當年似隔生]

地址:青島黃縣路19號

中學時隨父母離開青島,舉家回家鄉定居,初時頗不習慣,亦想念青島。有次在一本散文集中讀到一篇《談酒》,談及青島,雖讀來晦澀,但因其名為“談酒”,實則談思鄉之情,所以我不免共鳴,並對作者台靜農大感興趣。

在《談酒》中,身為安徽人的台靜農卻將思鄉之情傾注於青島,他寫道:“但我所喜歡的還是苦老酒,可也不因為它的苦味與黑色,而是喜歡它的鄉土風味。即如它的色與味,就十足地代表它的鄉土風,不像所有的出口貨,隨時在叫人‘你看我這才是好貨色’的神情。同時我又因它對於青島的懷想,卻又不是遊子忽然見到故鄉的物事的懷想,因為我沒有這種資格,有資格的朋友於酒又無興趣,偏說這酒有什麼好喝?我僅能借此懷想昔年在青島做客時的光景。”

據台靜農回憶,賣這種苦老酒的酒樓叫作茂榮豐,位於青島平度路,那也是我年少時常經過的老街。也有人考證過,認為台靜農記憶有誤,因為茂榮豐是浙江酒樓,不賣山東才有的苦老酒,他所說的這個隻賣酒不賣飯的地方,應該是釀春酒樓。

其實,到底叫什麼又有所謂嗎?記憶總有不盡真切的地方,可往往是心裏的珍藏。台靜農寫苦老酒,滋味自是銘記在心,他說“普通的酒味不外辣和甜,這酒卻是焦苦味,而亦不失其應有的甜與辣味;普通酒的顏色是白或黃或紅,而這酒卻是黑色,像中藥水似的”。

我沒喝過苦老酒,卻見過不止一次——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忘記了自己曾經見過,偏偏有一個晚上,開車四處溜達,吹著晚風,突然想起,這種又名即墨老酒的苦老酒,不就是當年外公常喝的嗎?

外公外婆都是山東即墨人,後來遷居青島,即墨是一個他們時常提起、但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年少時,外婆常給我做小鍋飯,單獨炒菜,外公在一邊樂嗬嗬看著我吃,偶爾拿起小酒杯抿一下,旁邊的酒瓶上就寫著“即墨老酒”四字。很多年後,外公外婆都已去世,我再也沒有見過那樣的酒瓶。

這種酒,是把釀過了的高粱翻炒,再進行釀製。台靜農與友人在寒夜中喝,“不見汽車的街上,已經開設了不止一代的小酒樓,雖然一切設備簡陋,卻不是一點名氣都沒有,樓上燈火明濛,水氣昏然,照著各人麵前酒碗裏濃黑的酒,雖然外麵的東北風帶了哨子,我們卻是酒酣耳熱的。現在懷想,不免有點悵惘,但當時若果喝的是花雕或白幹一類的酒,則這一點悵惘也不會有的了”,清初文人朱彝尊也寫過這種酒,還認為這種酒雖苦,滋味卻更勝於家鄉浙江的百花露和揚州的五加皮。

常在那裏與他一起喝酒的是老舍,據說老舍酒意正酣時,還會唱上幾段京劇。

台靜農在青島的故居,也讓考證癖們犯難。他曾住在恒山路,但時日極短,還有人說他曾在龍江路住過,但如今認定的故居所在地是黃縣路19號。這幾條路彼此靠近,都極美,黃縣路上還有老舍和楊振聲的故居。

那次去尋訪黃縣路19號,隻見雜草叢生,小樓外部倒還保存得不錯,簡單的石製牆麵,卻有歐式建築的精致,仍可見昔日之美。這裏距離老舍故居極近,這位愛穿長衫、與當時的西化青島格格不入的中年人,想必是邁著方步走在黃縣路的石板路上,到老舍居所相約一起去喝酒吧。

他初至青島時,是1936年,時任國立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聘其為講師。那時的他可能沒有想到,十年後他會遠赴台灣,而且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回過大陸,直至1990年去世——1946年,他應許壽裳之約,前往台灣編譯館工作,然後任台灣大學中文係主任,自此投身教育,與小說創作絕緣。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他恰恰走過88年人生曆程的一半,人生就此對半分割。據說1949年時他曾打算重返北平,卻因為家累太重,實在買不起船票而未能如願。

這位鄉土作家,晚年始終思鄉,臨終前,他引用前人詩句抒懷:“忽驚此日仍為客,卻想當年似隔生。”他還有絕筆詩:“老去空餘渡海心,磋蹌一世更何雲?無窮大地無窮感,坐對斜陽看浮雲。”

所幸的是,盡管後半生沉寂,台靜農卻絕非活得戰戰兢兢,反倒豁達圓融。也正因此,既愛煙又愛酒的他十分長壽。

青島楊喚故居

[我笑我那萎謝的童年]

地址:青島觀海一路4號

上次去台北時,一到大名鼎鼎的西門町,我便問向導附近可有當年鐵路的舊跡,卻因年代久遠,向導又不在台北長大而不得答案。我又問他可知道楊喚,他懵然搖頭,我又說,據說台灣中學生課本裏有他的詩,還是某冊的首篇,名為《夏夜》,他立刻恍然大悟狀,連聲說“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