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首兒童詩,恬靜美好,亦充滿童趣,極適合放在課本中。台灣還曾出版《楊喚全集》,不過我在台灣誠品和金石堂兩大書店中均未尋到,反倒是回到廣東後,於廣州方所尋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的這套集子。

楊喚是一位詩人,未滿20歲便以詩成名,卻於24歲時辭世,隻留下二十餘首兒童詩。1980年,《布穀鳥》詩刊設立楊喚兒童詩獎,1988年,“楊喚兒童文學獎”成立,每年頒獎一次,那是惠及兩岸兒童文學作家的獎項。

我之所以問及西門町的鐵路故跡,是因為那是楊喚意外去世的地方。據載,那是1954年3月7日,有雨,他在台北路遇同事,得贈電影《安徒生傳》的勞軍票,而安徒生恰恰是他的偶像,若非囊中羞澀,他早已自己購票。於是,他匆匆跑向西門町電影院,穿越鐵路時,竟不慎把腳夾在兩條鐵軌的縫隙中,而列車卻隨之呼嘯而來……

如今站在西門町的喧鬧街頭,入眼隻有一派繁華,不見當年風貌,更不會有關於楊喚的蛛絲馬跡——即使在當年悲劇發生時,也乏人關心楊喚的命運,因為他隻是個卑微潦倒的青年。他的一生實在太過短暫與貧苦,1930年出生,1947年到青島工作,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至台灣,1954年意外去世。

如今能尋得的楊喚故跡,也許唯有他在青島的故居。

那是我外婆家附近的青島觀海一路4號。年少時,我常在這一帶廝混,在我印象中,這裏永遠是靜謐的,想來是因為交通不便的緣故,因為此路環繞觀海山,小路間彼此石階相連,隻有一個路口可通車,便少了喧鬧。

沿石階走上觀海一路,宛若走進歐洲小鎮,一棟棟德式小樓自顧自地殘舊著,院子裏總有茂密樹叢和絢爛的花。這一帶總有著一種破敗的美,我少時無從察覺,可多年後,一個人站在這條街上感受這寧靜,那破敗便撲麵襲來。路口右邊的一棟平平無奇的斜頂紅瓦建築便是觀海一路4號,探訪那天,房頂的紅瓦邊沿頑強地生出一束紫色小花。

那頑強,一如楊喚本人。

楊喚一生坎坷,顛沛流離。他不滿周歲時,母親便因病去世,兩年後,對他極好的祖父母也相繼去世,父親再娶,可後母一直虐待楊喚。1947年,17歲的楊喚從農校畢業,同年父親病故,他無法留在家中,隻能四處流浪,先是到天津投奔親戚,因寄人籬下而飽受白眼,然後前往青島,在《青報》找了份校對工作。不久,副刊編輯因病休假,他臨時頂班,卻表現出色,結果成功轉正。據友人回憶,楊喚認為在青島那段時間是自己最快樂的時光,那時報社恰好補發薪水,他立刻買了兩大竹箱的文學名著,他也結識了不少作家,並嚐試自己寫詩寫文,第一本詩集《烏拉草》便在青島結集。

可惜好景不長,當時中國兵荒馬亂,他連工作都保不住。不久《青報》關門,他又流浪至廈門,迫於生計,進入一支國民黨軍隊當電影放映兵,1949年春隨軍去了台灣。

在台灣,他找到了自己的夢想,1952年,他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兒童詩。

我曾認為,特別幸運的人與特別不幸的人都會有純真童心,楊喚屬於後者。

他早年在大陸時創作抒情詩,赴台後專注於兒童詩;前者是憂鬱的表達,後者卻歡暢溫暖。少時的悲慘生活讓他憤懣,卻也是讓他無比憧憬甜美的童年:“我笑我那萎謝的童年,我笑我那童年裏的苦難,雖然我笑得很淒然。”

他寫兒童詩,友人並不支持,認為以他的才氣應寫更“高級”的東西,楊喚則說:“兒童文藝在中國是最弱的一環,雖然目前兒童讀物多如春筍,嚴格地說來又有幾種合格的呢!較之英、美、東洋國,可謂少得可憐又可憐。我不敢說我的兒童詩寫得怎麼好,但是在這裏就沒有人肯花工夫去給孩子們寫東西。你想,一般成了名或出了名的,或不成名的也不出名的都想用大塊文章去換得獎金,有誰肯花大半天的力氣,去換兩包香煙錢呢……你知道,群眾是最好的考驗,孩子也有他們的鑒賞力。”

他的兒童詩,如今讀來亦是優美動人,童真總被喚起。那些童年遭受的艱難困頓,似乎更激發了楊喚的愛與真摯,就如有研究楊喚的學者所說:“他在長期呐喊、內心孤獨的生活中,卻能以豐富的情感馳騁於無涯的聯想領域,用純美語言,釀成當時特有的天真兒語,實在堪稱一絕。”他的兒童詩並非隻是寫給孩子看,也寫給自己看。那些美麗幻想,那些童話情境,都是他夢中期盼,比如故鄉的“月光,銀色的海,藍色的海,美麗的美人魚,美麗的星子,紅紅的燈籠,紅紅的珊瑚”。

世間萬物,都成了他詩中素材,再以擬人修辭表達,盡是童趣。

當然,也有悵惘——在他不寫兒童詩的時候。比如他寫《鄉愁》,便是我愛的腔調,尤其是那句“站在神經錯亂的街頭,我不知道該走向哪裏”。

可惜,這個世界給他的時間委實太少。

上海周璿故居

[悠揚情調,漸行漸遠]

地址:上海華山路枕流公寓

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枕流公寓,有“海上名樓”之稱,也是周璿的故居。

尋訪時間是午後——我很喜歡在這個時間四處溜達。早上起不來,中午又太熱,倒是午後這段時間,寂靜悠然,連那些故居老宅都顯得寫意,陽光下仿佛重回舊日,腳步也跟著慢下來,走走停停。不是時間趕你往前走,而是你陪著時光緩緩前行,若再有精致而豐盛的晚餐,便足以讓我快樂不知時日過。

尤其是那幾個我極喜歡的城市——青島、杭州、蘇州、南京……還有上海。

上海各區,最讓我喜歡的是靜安區,穿行於老街舊巷,總有意外之喜。比如華山路,雖一頭起於靜安寺,一頭止於徐家彙,兩頭都熱鬧非凡,可它自己卻靜寂清幽,仿佛一切喧囂與它無關。那些老房子,那些法國梧桐,都帶著歲月痕跡,卻一切靜好。

當年,這條路是出了名的“貴族路”,遍布高檔公寓和別墅,建築都富美感。而今走在這裏,那貴族氣息仿似猶存,枕流公寓便在這條路上。

1900年,枕流公寓尚未誕生,英資泰興銀行大班在這塊地上興建了自己的宅院。不久後,此宅被李鴻章收購,並傳於三子李經邁。據載,華山路上的許多宅院都是李鴻章的產業,還包括了著名的丁香花園——那也是一處美麗的建築,讓人見之難忘。

1930年,正值上海流行興建高層公寓,李經邁也將原住宅拆掉,請美資的哈沙德洋行重新設計,建成七層公寓大樓,命名為枕流公寓。

如今的枕流公寓,已經過重新修葺,不過修舊如舊,仍是昔日形貌。這是一棟西班牙式建築,外牆是灰白色,立麵呈弧形,或說“八”字形,很是特別。牆麵上偶見爬山虎,與斑駁牆壁一道印證著歲月痕跡。花園也極大,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能建出這樣的七層大樓,兼具美感與壯觀,實在令我咋舌。

我在樓下端詳時,遇上買菜回來的住戶,對方笑著說“是來看周璿故居的吧,來的人可不少呢”,便自顧自上樓。上樓須經過正中的門廳,一側有信箱,電梯看來是翻新過的——當年初建時,這棟樓已配了電梯。上海灘的頂級公寓,實在不是浪得虛名。

所謂“枕流”,來曆也算一樁逸事。據說其最初的名字為英文Brookside

Apartment,若是直譯,可稱“河邊公寓”。李經邁不滿此名,便公開征集名字,有人引用《世說新語》中的“枕流漱石”,建議以“枕流”為名。其實“枕流漱石”這詞本是口誤,話說孫子荊有意隱退,說“當枕石漱流”,卻誤稱為“枕流漱石”,對方說“流可枕,石可漱乎”?孫子荊卻能把話說圓,稱“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後世便將“枕流漱石”引申為隱居山林、潛心磨煉,“枕流”還有歸隱之意。

“枕流”這詞,與Brookside Apartment這英文名近義,也與公寓內那占地極大的花園、流水以及地下室中的遊泳池相襯,又合李經邁個人心跡,遂得使用。

說起李經邁,他年少時體弱,李鴻章擔憂他的將來,便予他房產,以便他收租為生。他早年曾出使奧地利,後來在江蘇、河南和浙江都任過按察使,也曾赴歐赴日,前半生也算跌宕;後來隱居上海,“枕流”二字,亦算他寄語後半生。

當年他建這枕流公寓,除了宏偉大樓和大氣卻雅致的花園,內部裝修也下了功夫。據說當時的臥室都是套間,衛浴設備都是進口名牌,室內還有水汀裝置,冬暖夏涼。窗欞用鋼、門把手用銅,地板都是檀木鋪就,每戶客廳都有壁爐,餐廳和廚房之間必有一間備餐室相隔。我雖不能入內參觀,但僅查資料,已能想象這八十多年前的精致豪華。

此樓建成後,住客也名流薈萃,最出名的自然是金嗓子周璿。

周璿幼時被拐賣,童年不幸,卻年少成名。1934年獲譽“金嗓子”和七大歌星之首,歌聲紅遍上海灘。1937年在《馬路天使》中飾演小紅,也成影史經典。可惜的是,她因情事紛雜患上精神病,1957年舊病複發,送入精神病院,又因腦膜炎而辭世,年僅39歲。

1932年,年僅14歲,卻已在歌壇上嶄露頭角的她搬入了枕流公寓,一住就是25年,直至去世——她跌宕的大半生都被枕流公寓見證,盡管這“大半生”是那麼短。

據載,周璿所住的是六樓的一套房子,麵積150平方米。當年她與作曲家、演員嚴華結婚,婚房便在這裏。可三年後便遭婚變,有人說是因為周璿太紅,收入也遠高於嚴華;也有人說是周璿太忙,無暇顧及家庭,還因拍戲而流產。個中情由,後人已很難探知。晚年的嚴華曾說:“要是我不跟小璿子吵架,也許她後來就不會有不幸的命運。”

後來的周璿,先是赴港拍戲,結識商人朱懷德,並與之同居,談婚論嫁時卻發現對方已有妻室。再後來,她結識美工唐棣,二人又在枕流公寓一起居住。可就在1952年的婚禮前夕,唐棣卻被指控為詐騙罪和強奸罪,判刑三年——那是因為周璿當時已患上精神病,按刑法規定,正常人與精神病人發生性關係,需承擔刑事責任。直到一年後,法院才撤銷原判,釋放唐棣,可此時的周璿,已舊病複發住進醫院,她的人生已接近終點。

那些老上海的悠揚情調,終隨著故人之去,漸行漸遠。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這裏還曾住過許多人,比如《文彙報》總編、著名老報人徐鑄成,又如文藝理論家葉以群、篆刻家吳樸堂,還有越劇演員範瑞娟、傅全香,演員喬奇、孫景璐等。這裏也曾見證數十年的曆史。比如1957年,徐鑄成被打為右派,勒令搬出。又如1966年8月,葉以群不堪“文革”殘酷,從六樓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還有吳樸堂,也在“文革”中選擇了自殺。它自己身上也有曆史的傷痕,當年的大煉鋼鐵,讓這棟樓也遭遇破壞,兩扇雕花大鐵門和門廳上方的鋼鑄大吊頂均被拆除,水汀管道被鋸,他們連壁爐的鐵圍欄都沒有放過……

好在,它仍在這裏,靜靜佇立。

青島楊振聲故居

[名士風采總在記憶中若隱若現]

地址:青島黃縣路7號

說起青島的曆史,1891年建置,曆史極短,文化與古跡自然也乏善可陳。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新興城市卻一舉成為文化重鎮,又儼然世外桃源,眾多作家、學者客居於此,一部部傳世之作也在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