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昊昊所在的化學組來說,全國高中化學競賽每年隻有一次,在每年的9月份舉行。在高一的那次競賽中,老師告訴他們:“你們現在所學到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還不足以在競賽中有所斬獲,應該抱著體驗和鍛煉的心態去參賽,不要太在乎成績。”果然,他們沒有人在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又過了一年,高二的時候,昊昊和他的同學參加了化學競賽,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次競賽。昊昊對自己很有信心,但考試之後,發現有幾處粗心和失誤,他擔心自己可能會因隻差幾分而無緣獎項,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他一直忐忑不安。但是我對他很有信心,因為以他所掌握的知識的深度和難度來說,應該是早就超越了一般的中學生了;即使是與其他準備競賽的中學生相比,他也是有相當的競爭力的。果然,昊昊等五名同學獲得了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一等獎。這是對他們兩年多來的學習的最好回報,也是他們自學能力的很好體現。
有了競賽的全國一等獎,就有了大學招生的保送資格。但是,並不是有了保送資格就能夠得到保送,因為現在很多大學實行自主招生,並不是你有保送資格就能直接保送,還要參加各個學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有些學校是先有筆試,通過筆試以後還要進行麵試。在昊昊班上,就有同學沒有通過筆試,而不能被直接保送,隻能獲得高考加20分的優惠。保送和加分製度也是近年來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產物,目的在於希望引導學校開展多種課外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高考這個“華山一條路”之外多一些途徑,讓那些在某個領域有一定專長的學生,能進入更適合他們的學校和專業進行學習。雖然這些年一直存在是否取消保送的爭論,但我認為保送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其一,如果隻有高考一考定終身,對於那些既有誌向又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說,就隻會死讀書,不敢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其二,保送可以免除一些優秀學生的後顧之憂,使他們可以盡早進行人生規劃和學習。我看到,在昊昊的班裏,絕大多數獲得了保送資格的孩子並沒有因為有了保送資格就整天玩樂,而是繼續學習他們願意學的東西,要麼開始瀏覽大學教材,要麼閱讀一些本專業的著作,要麼做些對自己的未來有益的其他事情。可見,他們之所以能獲得保送資格,是他們幾年的努力所得,也是他們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體現。對於有誌向和抱負的孩子來說,進入理想的大學是他們學習的動力,也是對自己的肯定,還是走向未來的加油站和新的起點。他們不會因為保送而放鬆,反而會更有緊迫感。
總的來看,競賽是一個學生學習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體現,但不是實現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唯一途徑。相反,如果一個學生不能夠全麵發展,不重視基礎,不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他的學科競賽之路隻會越走越窄。所以在昊昊的學校裏,老師們也教導學生要注意處理好基礎與鑽研的關係,發展特長與各科均衡的關係,人文素養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力爭在兼顧競賽的同時,做到基礎紮實、知識麵廣、素質好。昊昊正是按照這樣的要求完成了中學階段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