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善用字典、辭典與借鑒前人的好習慣(1 / 3)

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同時,在老師的建議下,昊昊也找了一些關於前人好習慣的資料。其中愛迪生愛發問、愛因斯坦愛思考和達爾文愛觀察的習慣,哲學家黑格爾、法國小說家凡爾納和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勤做筆記的習慣都是很有啟發性的。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昊昊的身邊一直有各種各樣的字典、辭典,這些字典、辭典不但伴隨著他成長,使他獲得知識,而且也使他養成了一些好習慣。這些字典、辭典中最基礎的莫過於《新華字典》。1953年首次出版的《新華字典》,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最權威的一部小型漢語字典,也是最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從小學起,昊昊就經常閱讀課外書籍,因而經常會遇到生字詞。而凡是遇到生字,我都建議他不要怕麻煩,去查字典,通過自己查字典而認識的字,印象會比較深刻。就這樣,由於經常翻查,昊昊的第一本《新華字典》在他三年級的時候就差不多被翻爛了。於是我又給他買了一本,這本字典一直放在他的書桌上,現在他仍然經常使用。昊昊由於經常翻查字典,查起字典來熟練又準確,因而在他們學校舉行的一次查字典比賽中獲得四年級一等獎。

漢語曆史悠久,成語十分豐富,所以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成語詞典是必不可少的。成語是人們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通常簡短精辟、易記易用,並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成語的來源包括神話、寓言、曆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等。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很多成語都有出處。有些是出自古代的預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畫蛇添足”、“刻舟求劍”等;有的是來源於曆史故事,如“完璧歸趙”、“破釜沉舟”、“草木皆兵”等。所以學習成語,對於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在昊昊所使用的成語詞典中,一本是普通的成語詞典,主要是解釋詞語的意思,此外還有一本《中國成語大辭典》,其中的詞條大都直接取材於曆代文獻。凡是遇到一些比較陌生的成語,昊昊都要查閱這本辭典,從中不僅了解詞義,還可以知道一些典故或者名篇。比如有一個成語叫“飛鴻踏雪”,一般的成語詞典隻解釋它的意思是比喻往事所遺留下的痕跡,而這本成語大辭典則介紹了三首相關的詩詞,一是宋代蘇軾的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因此也作“雪泥鴻爪”;二是明代宋濂的“生死去來兮不礙真圓,飛鴻印雪兮爪趾宛然”,由此亦作“飛鴻印雪”;三是清代陳維崧的詞“浮世飛鴻雪爪,故山亂葉茅蓭”,因此又可以用作“飛鴻雪爪”。一個成語其實有不同的說法,但意思大致相近,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有一次,昊昊和他的一個同學討論“醍醐灌頂”這個詞,不明白什麼是“醍醐”,查了這本辭典才知道,原來“醍醐”是指純酥油,“醍醐灌頂”原本是佛教用來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和徹悟。從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想學好語文,多了解成語和典故是非常有益的。了解了成語的含義,並且能夠在日常的語言表達中予以運用,就可以使語言精練、表達生動,寫作很有文采,言談很有風度。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也是昊昊在學習古文的時候經常翻閱和參考的。這本字典收集了大量常用的古漢語字,每一個字不僅有字義解釋,還舉出來源,如“孰”在古漢語中除了通現代的“熟”以外,是指一個疑問代詞,比如人們熟悉的韓愈的《師說》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孰”就是“哪一個”的意思。查閱古漢語字典,不僅能認識古詩文中的生字,還能學到很多曆史和語言學的知識。比如在中國古代社會,關於一個人去世,就有“崩、薨、卒、死、歿”五種不同的說法,帝王或皇後死稱崩,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卒,普通人就稱死或歿,這些用法都是很嚴格的,不能隨便混用。所以查一個字就能從中了解其他一些相近或相關的字,從而能夠迅速地擴大詞彙量,掌握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