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醫者,需常態地反思(1 / 3)

我認為,反思是一個人成長和成熟的一種必然心態,這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人隻有不斷地反思才能更好地總結自己的不足,快速地成長起來。柏拉圖說過: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我在從醫的這麼多年裏,因為這個職業的特殊性,已經形成一種習慣的反思心態,我們不僅在反思自己,也在反思這個行業的發展,每天麵對這個行業所發生的許許多多的事情,反思如何能夠讓我們的職業做得更好。為醫者,所持有這種心態,才能不斷向前,把自己的感情、人格在所從事的事業中淨化和升華,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崇拜。

對於醫患關係的反思

對於醫患關係的反思,醫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性,醫患關係的兩個主體就是醫院和患者,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因此,在反思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理性,醫院絕不能站在自身的立場去看待醫患關係。這種反思要體現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患者不是我們的敵人,在商場門口的牌子上我們可以看到,“顧客是上帝”,患者也是我們的上帝,對待患者要誠心誠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接觸必然要發生不一致的現象,不要一發生醫患糾紛就草木皆兵,畏之虎狼,正確對待才是正當之道。

我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剛生下孩子的婦女,產前在某醫院做B超,進行檢查,被醫生告知一切正常,但分娩時發現嬰兒有缺陷,於是她起訴該醫院,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理由是:如果醫生認真檢查發現畸形後,會選擇做引產,現因醫院的過失,導致畸形嬰兒的出生,造成母親精神的痛苦,故上訴追究醫院的賠償責任。那麼醫院的理由是什麼呢?醫院認為:做B超對畸形胎兒的診斷不是萬能的,雖然有疏忽,但並沒有造成嚴重後果(胎兒畸形並不是因檢查造成的),故不屬於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本案的焦點是:是否屬於醫療事故,醫院應不應該賠償。

這是一起典型的醫患糾紛,也許這種糾紛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事實上總有這樣的糾紛在不斷地發生,我在醫院工作了近30年,經曆了許許多多的醫療糾紛甚至是醫療事故,有一大部分醫患糾紛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情況總不是那麼讓人樂觀。對於此事件的發生,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最後的判決結果,共同探討一下這個事件:我谘詢過影像學專家,結論是B超能否檢查出胎兒畸形是由孕周來決定的。一般來說,腦積水、脊柱裂、無腦兒等大的畸形在懷孕3~4個月時可以查出來;一些內髒疾病等相對較小的畸形在懷孕4~5個月時可通過三維、四維彩超查出;唇、齶裂等更小的軟組織畸形在懷孕6~7個月甚至7~8個月時才能查出來。但大腦異常等非常細微的畸形是無法通過儀器查出來的。這個案例中沒有說明嬰兒是什麼畸形,也沒有說明在醫院做B超是什麼時間,因此我們不好判別醫院的責任有多大。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想說的是,不管醫院對與錯,這個產婦投訴的有沒有道理,這個醫療糾紛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並且沒有通過協商解決這起糾紛,我們想一想,在這個事件中的當事雙方,到最後,關係能和諧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這樣的事件在不斷地發生,積少成多的話,整個醫患關係肯定是緊張的,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諸多醫患關係緊張的醫療糾紛中,由於醫院的錯誤和過失造成的有多少,如果醫院真正認識到是由於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良後果,又有多少的誠意和耐心去和患者進行溝通呢?我們還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別人幫助了你要說“謝謝”,你不小心碰了別人要說“對不起”。而時至今日,我們隻聽說過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於自己的不當言論公開向全國人民誠懇的道歉,而沒有聽說哪一所醫院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後果進行過道歉,沒有聽說過哪一個醫生公開地對患者說過對不起,這就是我們缺失的真正可貴的東西。

醫院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都應當以一種高姿態的做法來和患者進行溝通,如果我們把患者當做上帝,且讓我們看看所有商業行為中的上帝是如何得到稱心滿意的服務的,服務的語言、微笑、行為讓自己的上帝甚至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上麵案例中的產婦狀告醫院,首先肯定的是產婦本身沒有任何過錯,那麼醫院那就是兩種可能了:錯或對。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醫院沒錯,那麼說醫院做了些什麼,醫院是否耐心地和這位女士進行過溝通,是否能夠從專業角度來盡量通俗地講解一下這件事情存在可能性,或者說通過一些合理的渠道來解釋這位女士的懷疑,總之,是否讓患者能真正了解和理解事件的本身,並且醫院有責任和義務告訴她如何麵對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讓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我們要真正能夠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反過來講,醫院如果是真的錯了,那態度更應該誠懇和積極,醫院不能說:“你去告吧,你告到哪我陪到哪,我是一個單位,你是一個個體,我們看誰能扛得祝”這樣的思想多了,醫患關係自然不會好。醫院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和不足,要敢於麵對錯誤和不足。法國最偉大的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裏寫到: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錯誤的。錯誤猶如一種地心吸力。

對於醫患關係的反思,以認識我們自己行為和態度為起點,最終到達醫患和諧的彼岸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和自己的思想行為鬥爭是最為難堪的,但那樣的勝利才可稱偉大。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總有許多時候,我們會有莫名的慚愧和內疚,在過去或者是曾經的某一天,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好而傷害了那些可憐的人,如果當時哪怕是再謹慎那麼一點點,再認真那麼一絲絲,也許一切都不會是今天的後悔和糾結在心頭的自責。

在最近的幾年裏,我們的國家遭受了接連不斷的災難,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每一個國人都悲痛在心。在王家嶺礦難的救援現場,當第一個礦工被救援人員抬出來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悲壯和激動,現場的工作人員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想那時所有人的心情都很複雜,有救援成功的喜悅,也有深切的悲傷,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生命如此脆弱,刹那間幾十條、幾百條生命就此隕落,來不及和親愛的妻兒說上片言隻語,就迅速地離開這個為之奮鬥的美好世界。

每一起礦難的背後,幾乎同出一轍的是責任事故,在王家嶺礦難發生的前幾天,早有工作人員向相關領導彙報有滲水情況,這是有可能透水的預兆,但是由於領導對安全生產的麻木,一起不該發生的悲劇在不負責任的人們的眼皮底下發生了,隨之而來的是38條鮮活生命的消逝和數以億元計的搶救資源的喪失。這起礦難我們醫院派出了醫療隊參與了搶救,在整個搶救過程中,我們的醫療隊員表現出了極高的職業素養,勝利地完成了礦難的救援工作。在2009年古交2·22礦難發生之後,我們也組織醫療隊參與了這次救援,那時那地,王君省長悲痛欲絕地說道:“我們已經哭不起了”。王君省長麵對礦工家屬幾近哽咽的話語還縈繞耳畔的時候,一年以後王家嶺的哭聲再一次刺痛我們敏感的神經,王君省長流不起的眼淚再一次沉痛地流了下來,僅隔一年,為什麼重複的錯誤又一次犯下了呢。

古交礦難難道沒有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嗎?難道還有比生命更值得我們為之重視和應當珍重的嗎?

悲痛之餘,值得我們些許驕傲的是,兩次礦難我們都親曆親為,把這些生命尚存的工人兄弟治療的健健康康與家人再一次團聚。

悲劇過後,我們總會習慣地反思,並且習慣地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聯係到一起,聯想我們生活工作的每一天。

醫者的反思是麵對生命的一種態度,在閑暇之餘,臨睡之前想一想我們所做過的一切,我們是否能夠做得更好。

我們單位有一個病區,這個病區不是全院收入最高的,也不是醫院的重點學科,但是這個病區在所有患者中有良好的口碑,在醫院職工中也有很好的聲望,經過仔細地體驗和觀察,後來發現,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個病區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永遠保持一種甜甜的微笑,這可能是一種相互的感染和影響,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微笑的習慣,患者麵對一群微笑的臉龐,心裏自然會舒服很多,一個簡單的微笑會給他們許多的安慰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