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哈佛大學:自由氣氛下的大學自治
美國教育以強調個性、個人利益和實用性而著稱。而大學自治曾經得到了法律的有力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是181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關於達特默思學院(Dartmouth College)案件的裁決。自達特默思學院案件裁決以來,美國大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自治的。尤其是美國存在著一個實力強大的私立高等教育係統,而私立大學和學院是保護高等教育自治,防止政府過分束縛的一個保障。美國大學享有的自由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學都要多,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曆史表明,這種較大程度的自治和自由,是具有美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係形成和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
哈佛大學的治校思想也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科學技術工作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和律師、官員等的地位並駕齊驅。社會人才需求的多樣化為教育革新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第21任校長艾略特(Charles W.Eliot)認為,每個學生天生的愛好和特殊的才能都應當在教育中受到尊重,隻有充分發揮學生獨特的才能,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他主張大學的教育要教給學生的是:首先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其次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最後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主動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係中解放出來。
哈佛大學的自治使院際之間的競爭能夠產生,並成為大學發展的巨大的動力。競爭又微妙地保護和加強了學校自治;自治和競爭導致學校反應力的增強,高等學校尤其是私立大學必須對周圍環境變化迅速做出反應,更加有力地推動精英教育的發展;自治製度鼓勵改革,能夠充分調動大學對於精英教育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治促進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社會各種不同的需求;自治製度具有內在固有的保護性質,可以防止大學受到某一利益集團控製的危險等等。
(四)耶魯大學:激勵自由的學術思想
學術自由是大學最悠久的學術傳統之一。美國著名教育史專家孟祿(Paul Monroe)給學術自由的定義是:學術自由是指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教學並證明真理的自由,或探求真理而不受政治、官僚或宗教權力幹預的自由。作為一種學術價值觀,它既是大學學者長期孜孜以求的學術理想,又因其巨大的學術影響力而成為現代大學組織管理的基本指導思想。它賦予大學教師以充分的思考、研究、發表和傳授學術的自由權利。經過柏林大學的實踐,奠定了學術自由成為經典大學理念的基礎。學術自由思想在耶魯大學發展的曆史是一個充滿鬥爭和分歧的曆史,它經曆了學術自由思想的孕育、確立和製度化等不同的階段,從而使學術自由思想根深蒂固。
美國學術自由思想的確立是在19世紀下半葉,它主要是受德國大學影響的結果。內戰後,美國學院和大學深受德國大學模式的影響。耶魯大學是美國大學中最早接受德國大學影響並在辦學實踐中踐行學術自由思想的大學之一,學術自由是耶魯大學的傳統。大學作為一個傳遞真理的學術機構,離開學術自由這一必備條件,就無法完成使命。隻有堅持學術自由,知識才能進步,精英教育才能興旺。堅持了學術自由原則,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精英人才的學術氛圍,是耶魯大學取得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耶魯大學是開放的、能容納各種思想的大學。耶魯特別強調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學術氛圍。人文科學教育的根本意義是自由,耶魯大學鼓勵學生學習一切陌生的東西,嚐試一切願意嚐試的事情。正是因為耶魯特別強調自由的思想及自由的學術空氣,它也就能包容各種思想流派,學術活動也就生氣勃勃,精英教育才卓有成效。
大學的自由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長或大師頭腦中的理念產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融彙的結果。300多年來,追求自由和崇尚獨立人格的精神極大地激發了耶魯大學精英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和蓬勃發展。
二、精英教育的不斷改革:人才培養的動力
在西方的教育文獻中,教育變革是最廣為使用的概念,“改革”在教育領域的“普遍使用”出現於19世紀,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教育改革問題才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教育改革屬於有計劃變革的範疇,教育改革可以理解為按照某種預期的目標以改進實踐的有意識的努力,它包括製定同舊目標無關的新目標、新政策,或賦予過去的教育以新的職能。精英教育的改革就是對未來的反映,精英教育改革總是麵向未來的行動,它要改進教育的現狀,對變化環境中精英形象的追求,以及對理想的精英教育體製的設計等。精英教育的改革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從理論上看,包括精英教育思想、精英教育觀念的更新;從實踐上看,包括精英教育製度、精英教育內容、精英教育方法的改進。
(一)“達魯法案”:專門學校培養專業精英
法國高等教育結構複雜,學位種類獨特,與其他國家高等教育體製有許多不同。法國大學自建立以來,便承接著高級精英人才的培養和從事科學研究的任務。而法國總要通過建立特殊的學校來培養高級精英人才。從1530年建立的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aise),到1747年建立的路橋學校(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1783年建立的礦業學校(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和1797年建立的綜合技術學校(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Techniques Avancées),都是遵循精英培養的思路。從而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等教育的雙軌製:一種是綜合大學體係,一種是大學校(Grande Secoles)體係,這兩種並存的體係可謂涇渭分明。
1789年法國大革命較為徹底地摧毀封建專製製度。此後不久,資產階級國民議會通過了“公共教育組織法”(LoisurLOrganization Publique),又稱“達魯法案”(P.C.F.Daunau)。這個法案有關高等教育的部分規定,關閉和取消現存中世紀大學,建立各種專門學院。法國資產階級國民議會關閉了所有中世紀遺留下的,由神、法、醫、哲學等學部組成的傳統大學機構,代之以由政府各部門分別設置和管理、以自然科學和技術教育為中心的專門學院。
1.法國綜合理工大學:國家精英的搖籃
法國綜合理工大學(cole Polytechnique)於1794年建立,當初拿破侖就為該校立下了校訓:“為了祖國、科學和榮譽!”法國綜合理工大學一直是法蘭西的驕傲。這裏聚集了才華橫溢的知識精英,培養出許多像天文學家勒威耶(Urbain Jean Joseph Leverrier)、經濟學家莫裏斯·阿萊(Maurice Allais)這樣的傑出人才,為法蘭西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法國很多知名企業的總裁也都畢業於這裏,學校的理事會成員有像空中客車(Airbus)、標致(Peugeot)、阿爾卡特(Alcatel)這樣的跨國公司的總裁,他們也都是該校的畢業生。
綜合理工大學的使命就是培養擁有高度科學修養的未來高級精英人才,通過在國家軍官和文官職係、研究部門以及更廣義上的各類民用企業和國家活動中擔任職務,在社會進步中發揮動力作用。為了保障精英教育,綜合理工大學在師資配備方麵均達到國際水平,工作的教師都是從法國各大研究機構、名牌大學、工程師學校、工業技術和行政管理行業中招收的知名教授。因而在科學領域,綜合理工大學的師資力量雄厚,其中大多數為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另外,學校還聘請了一些著名作家、記者、哲學家、大型公私營企業領導人參與學校的教學工作。綜合理工大學的師生比例是全世界名牌大學中最高的學校之一。同其他著名教育機構一樣,綜合理工大學擁有一個大型的、極為著名的科研中心。該科研中心涉及教學的諸多學科,這些科研人員也為學校的教學貢獻了一份力量。
綜合理工大學素以高質量的教學聞名於世,來自法國各地和國外的學生通過選拔考試進入綜合理工大學學習。學校為學生提供的高質量的教學由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公共必修課內容有數學、應用數學、信息學、機械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和經濟。公共課還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外語教學,為精英教育打下了良好的課程基礎。綜合理工大學為法國在技術、商業等領域培養了大量的精英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2.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培養政治後備精英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是世界最著名大學之一,是一所培養教學和科研人員的高等專科學校,也是一所專門性的公立大學,它創立於1795年的拿破侖時代。1808年,根據拿破侖一世的帝國敕令予以重建,成為培養國立中學教師的學校,並於1810年開始招生。1845年學校改為現在的名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作為集科研與文教於一體的公立機構,其宗旨是“優秀的思維方式”與“優秀的教育機製”結合,為科學研究培養精英人才,為教育係統和國家行政單位、企業、事業機構輸送精英人才。曾為法國培養了幾任總統與總理。巴黎高師是文、理並行不悖的綜合性學校,有著一流的研究機構,文科學院和自然科學學院相得益彰,有著輝煌的學術成就,大批優秀的頂級人才從這裏走出。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為法國培養出了無數的傑出精英。如開生物學新紀元的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in),存在主義先鋒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自由主義戰士雷蒙·阿尤(Raymand Aion),共和國總統蓬皮杜(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以及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教育屬於精英教育,每年隻招幾百個學生,一是來自不同家庭和社會背景的,包括弱勢群體背景的學生;二是招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相處,是一個思想相互豐富的過程。巴黎高師要求學生要具有紮實的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領域,如文科生入學時要有數學基礎。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是獨一無二的,它孕育著革新的激情與反對僵化的傳統,推動著曆屆政府的改革與完善。盡管飽經歲月的磨煉,這所古老的學院在今天仍煥發著青春的活力。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數學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等方麵享譽世界,共培養出八位菲爾茲獎(Fields Medal)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個在國際數學聯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的獎項。每4年頒獎一次,頒給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每次最多4人得獎。它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菲爾茲獎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和一位阿貝爾獎(Abel Awards)阿貝爾獎(Abel Awards)是一項由挪威王室向傑出數學家頒發的一種獎項,每年頒發一次。2001年,為了紀念2002年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200周年誕辰,挪威政府宣布將開始頒發此種獎金。得主。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已經成為法國教育界培養精英人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