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畢業論文寫作的幾個問題(2 / 3)

學校的院係一般都預先擬定了一些題目供學生選用。就法學而言,從學生的選題比例來看,刑法、民商法比較多,憲法也不少,但是法理與法製史就比較少。分到我身邊的學生,一般我都會詢問學生喜歡什麼題目,是否對某些專業與方向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如果有,而題目又不適當,一般我會請學生重新按照愛好擬訂一個自己喜歡寫的題目。但是,我很少看到這種情形;即使碰上個別學生,有自己的愛好,但是他們常常沒有什麼基礎與積累,僅僅是愛好而已。大多數學生在選題方麵隨意性與盲目性與上述平時積累少、缺乏訓練密切相關。

(三)有思想無材料與無思想無材料

思想與材料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有相當重要的關係。論文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沒有思想(心得)的論文不是好論文。優秀的論文必定是在材料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現出很有思想,但是由於他沒有平時的積累,所以這種思想有時常常表現為異想天開。真正的思想是在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的,他具有理性的屬性。我們經常看到學生在論文中闡述到自己認為應該如何如何,但是他沒有對問題進行學理的分析,雖然有時也能夠歪打正著,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他常常表現為無知。另外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就是無思想與無材料。前一種情形大多在無知的情況下所做的大膽設想,這種設想有可能在他人早已經得出結論的情況下進行的,但也有可能是他人所沒有論證過的,盡管這種可能性非常小。而後一種情況就有可能表現為東拚西湊。

(四)沒有中心論點、沒有注釋

沒有中心論點的文章一般來說不叫論文。除了介紹性的文章,所有的人文學科的論文都應該有自己的論點,然後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現在學生的論文沒有中心論點,似乎從來沒有寫過論文。綜合性大學一般都有寫作課程,如果時常進行寫作訓練,對自己感興趣專業的某個領域又有所了解,一般來說,寫一篇七八千字的文章問題不算太大。但是,如果不具備上述條件,則無法進行寫作,即使寫出來,也讓人感到不解,不是條理不清,語無倫次,就是抄襲剽竊。這幾年來本人指導的論文除了係裏擬定的題目外,很少有學生能夠自己擬定題目;有一些學生換題了,提綱也列出來了,送到我身邊時,我就問既然提綱都列出來了,為什麼不寫呢?學生說,老師,我還沒有讀什麼材料呢,要看什麼書?我問他為什麼要寫這篇論文,有什麼意義?既然沒有讀什麼資料,你為什麼卻將提綱都列出來了呢?他沒話可說。有些學生自擬的題目就像寫教材,列出了內容、特點、意義或影響等等,就是沒有中心論點。

文章也沒有注釋,似乎所有的觀點都是作者本人創造的,這說明學生很少有過論文寫作方麵的基本訓練。詳細注釋不僅僅反映了作者對論題的充分把握,也反映了作者嚴謹的寫作風格。毫無疑問,這需要長期的培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學生的論文有注釋,但是引用的基本上都是教材與領導人的講話,沒有學術性,這反映了學生對材料的認識上的無知,更談不上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問題了。

(五)抄襲與拚湊

論文質量低下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抄襲與拚湊。現在學生的論文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抄襲的嫌疑。現在是網絡發達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剪裁”論文。抄襲與拚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所謂抄襲是原原本本地照抄別人的文章;拚湊則有自己的“加工”,將各種材料按照自己的中心論點進行“剪裁”而成為一篇論文。抄襲與拚湊由於不是基於自己長期思考進行的研究,所以論文並不能完全圍繞著主題進行論證,而且由於對材料並不熟悉,無法對剪切的材料進行很好的安排。拚湊比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抄襲表麵上看起來要更像一篇論文,但是如果稍微仔細地閱讀拚湊的論文就會發現許多的破綻。更為重要的,由於材料不是自己積累、消化的產物,所以在答辯時對材料常常一無所知。

三、如何提高論文寫作的質量與水平

論文的寫作是一項艱難的創造性工作,要花費很大的力氣精心組織,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思考才能完成。即使是命題作文,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收集、整理與安排材料的過程。學位論文的寫作是大學麵臨畢業的最後一個關口,也是衡量一個學生在大學四年(個別專業有五年的)所學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標識。一篇優秀的論文反映了學生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一般總會提出一些問題,然後試圖去解決問題,不同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這裏就有一個識辨能力的問題。所以一篇好的論文總體上將反映學生四年來的綜合能力與水平,是對學生四年來所學專業知識的一個總體檢驗。

(一)論題本身

1.選題

大學生畢業論文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論文的選題。梁慧星將選題稱為學位論文要素的第一要素(參見梁慧星:《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6頁,這本小冊子主要是從碩士與博士行為論文的角度來談論文寫作的)。選題反映了學生的知識結構的一些基本屬性,也就是說學生平時在哪些方麵有興趣、喜歡從事本專業哪些方麵、有過對哪些比較具體問題的研究。一般學校都為學生開設了一些題目,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根據自己的平時積累與學習興趣,學生也可以自己擬定題目。但是,許多的學生隨意改動題目。比如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學生有可能馬上改變已經準備撰寫的題目。一般而言,老師會尊重學生自己選定的題目,但是,一般也會告訴其所選定題目的難度、價值與意義。學生隨便改題說明學生並沒有多少積累,在他們看來,興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題目好不好寫。

這裏我們必須要跟學生講清楚,題目的選擇最為重要,因為題目的大與小、難與易、深與淺的選擇跟學生平時的積累、興趣與愛好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如果學生平時沒有什麼積累,也沒有在相關領域有特別的愛好,那麼他在選擇題目上就遊移不定,不知道該選擇什麼題目。

題目決定了選擇材料的範圍,更為重要的是題目反映了學生對該專業、該領域的熟悉的程度。所以題目是論文寫作的第一個方麵,也是最為重要的方麵。題目過大或過小都很難駕馭。過大會流於空泛,過小、過窄又無法深入下去,因此,對於學生來說,題目的選定一定要慎重。

另外,選題一定要站在學科的前沿,選題要有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否則會重蹈前人之覆轍,如果是他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這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經常發現大學生的論文選題不好,缺乏新意,老生常談,這類情況基本上出現在自選題目情形之中。

選題是一件非常困難但又必須要做的事,選題要考慮許多方麵的問題,有人說題目選好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選題的困難。一個題目常常要“折磨”我們好長一段時間,這需要學生與指導教師共同商量確定,決不能馬虎與大意。

2.材料(資料)的收集與整合

如果題目已經確定,下來的事情就是要收集資料。根據論文的大小來決定收集哪些資料、從何處收集。一個經常寫文章的人,一般會仔細推敲論文的中心論點,根據論題的中心論點來收集重要材料。

收集資料是論文寫作前的一個必須經過的階段,論文確定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進行資料的收集。第一,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查找資料;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第三,對材料進行加工、剪切。

說到資料,還有第一手資料與第二、第三手資料的區分。在第一手資料與第二、第三手資料的運用上,應該做到優先使用第一手資料,在沒有或者找不到第一手資料的時候才考慮運用第二手資料。當然,一般情況下,第一、二手資料應該同時使用。但是,第三手資料盡量少用甚至不用,尤其是教材。第一手資料就法學而言是指原始文獻與檔案、各種法典、原始統計數據、文物等最原始的文獻資料,這些材料是論文中提出論點的基本依據。沒有這些資料,論文的論證程度會大大降低,甚至是空談,缺乏應有的價值與意義。當然,在運用第一手材料時要注意分析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典型性、新穎性。第二手資料是他人在運用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創造的成果。任何研究都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所以必須要參考前人研究的成果。比如說研究秦律,如果不參照1975年出土的雲夢秦簡,論文就會大打折扣,因為,現代研究秦律的所有論文與專著都是在參考“雲夢秦簡”或者說是基本依據“雲夢秦簡”再參照其他典藏文獻的基礎上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