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社會保障概論教學效果的辦法探討盧馳文(3 / 3)

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大部分內容采用教師講授方法,比較妥當。教師理論功底深厚,對所授教材內容的解釋和分析全麵而深刻,學生受益匪淺。講授法可以按教材編排順序講,也可以將不同章節的內容放在一起講,采取比較法。比如:講授社會保險時可以將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進行比較,講授醫療保險時可以將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進行比較,講授企業年金可以將企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進行比較,講授社會救助時可以將社會救助與失業保險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不同保障項目的異同,使學生能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並將所學的知識記得更牢。

但是若每節課都滿堂灌,學生也容易倦怠而分散注意力。在課堂上要求教師做到為了控製與調節課堂氣氛,在使用不同教學方法方麵能夠隨機應變。比如:如果課堂上有一兩個學生唧唧喳喳講話影響其他學生聽課,可以采取提問方式提醒講話學生注意課堂紀律,這樣既能避免直接點名批評的尷尬,又能使教學秩序恢複正常。提問互動不僅用於糾正課堂違紀現象,而且可廣泛用於發揮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有些社會保障概論教材中每一章中都有案例討論思考題,這種題目采取分組(4—6人為一組)討論,討論之後抽調學生回答問題,然後由教師點評。適時采取提問互動的方式,或采取分組討論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緊緊跟上教師的授課的指令,使學生在輕鬆和活躍的氣氛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第四,布置適當課外作業。問卷設計、社會調查、案例分析、問題討論等都可以作為學生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調查,是理論聯係實際所必須的。在社會保障調查之前,先要設計好問卷。問卷設計得如何,直接關係到社會調查的質量。因此,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又要把握問卷內容的深度。可以讓每個學生自己設計一份問卷,交給老師檢查,然後由教師在課堂點評。最後由學生修改後的問卷一定要使學生隻有通過調查才能了解答案,如果學生沒有調查瞎編答案,很可能前後矛盾,或漏洞百出。比如:在設計調查全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問卷時,把交費情況以及退保情況作為其中內容,沒有經過調查的學生瞎編答案就很可能漏洞百出,因為全國各地農民工社會保險製度各不一樣。考慮到學生課餘時間的限製,調查對象的數量不能太多,比如:可以要求學生對養老保險或醫療保險調查6個人,可以調查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戚朋友。雖然調查對象數量不多,卻可以了解到一些被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與真實參保意願。利用問卷調查親朋好友對大學生來說,完成調查幾個人的任務很容易,但設計問卷需要學生弄懂書本上的有關知識,調查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其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把全班調查的問卷收集起來,把各個學生的問卷情況彙總分析,又可以了解到某些社會保障項目的大體情況,作為教學和科研的基本數據資料,有助於教學相長。

或者布置一些案例分析題,不少人認為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比較枯燥,讓學生通過做案例分析題,去找資料,了解社會保障案例,讓他們通過搜索案例,發現社會保障的案例也不少,使他們感到社會保障理論與現實聯係很密切,也並不枯燥,同時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不過,案例分析題與問卷調查題最好要等課程講授過半以後布置,因為學生須有一定社會保障知識積累作為基礎才好完成任務。或者布置一些討論題,無論布置何種類型的題目作為課外作業,都要緊扣教材,要為課堂教學服務。

第五,教研結合,在課堂上介紹教師本人科研情況以及相關的學術見解。若授課教師的研究領域是社會保障,則他對社會保障的認識一定比較深刻。作為高校教師,要樹立研究為社會服務和教學服務的思想。尤其是講授到教材涉及的理論本身不太完善時,教師最好把自己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介紹給學生聽。通過在課堂上介紹本人的學術研究進展和學術創新觀點,讓學生接觸到社會保障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擴大學生視野。介紹本人的學術觀點時,教師的態度一定要謙虛,次數不能過多,不能讓學生感到教師在誇誇其談吹牛,而要讓學生感到教師在中肯地對待其他學者的觀點,並在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新觀點。

要提高社會保障概論的教學效果,其辦法有很多,關鍵在於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存在愛心傳遞。主講教師在課外備課所花費的時間要比在課堂講授的時間多得多,通過精心製作的課件和課堂上教師深入淺出的授課,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以及對學生的熱愛轉變為學生學習社會保障理論的濃厚興趣。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多學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