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馳文,上海政法學院教師,經濟學博士。
摘要:
社會保障概論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同時又是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門比較枯燥的課程。為了提高社會保障概論的教學效果,應該從以下五方麵著手:根據專業挑選教材,把握教材的時代性;做好課件,透徹地理解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補充理論,補充前沿問題,補充案例,補充數據,具體內容補充具體資料;布置課外作業,理論聯係實際;教研結合,以研促教,在課堂上中肯地介紹教師本人科研情況以及相關的學術見解。通過精心製作的課件和課堂上教師深入淺出地授課,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以及對學生的熱愛轉變為學生學習社會保障理論的濃厚興趣。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多學得深。
關鍵詞:社會保險問卷調查課件案例興趣
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是我校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科基礎課,也是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同時,還是我校的公共選修課。筆者曾經主講過兩個班級的社會保障概論課程。對於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完了社會保障概論之後,還要深入學習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社會保障統計與信息管理係統、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課程。因此,社會保障概論課程講授得如何——直接影響著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對專業的認同程度和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會認為學過了社會保障概論就不需要再學其他的社會保障課程。而事實上,社會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以便可在精神上幫助特殊人群;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工作者更需要懂得我國的社會保險政策、社會福利政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以便在幫教特殊群體時能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困難問題。故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的意義很大。因此,社會保障概論課程講授得如何——直接影響到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對於選修的學生來說,社會保障概論是他們感興趣的課程或是他們彌補知識結構缺陷的課程,對講授該門課程的老師的教學滿懷期望,主講這門課程的教師總不能讓這些選修的學生失望吧?可見,社會保障概論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同時又是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門比較枯燥的課程。筆者不僅講授過社會保障概論,還講授過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等課程。如何提高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總結為以下五條,以便供廣大同仁參考。
第一,精選教材。根據專業挑選教材,把握教材的時代性。一本好的社會保障概論教材,首先注重生活保障知識係統性和完整性,其次,及時反映國內外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思路和新動向,全麵融入當今社會保障的熱點問題。社會保障製度是國家的立法,而國家的立法也是根據時代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教材的時代性顯得特別重要。否則,書上的一些提法過時了,而最新的政策精神又沒有體現,使學生接受的知識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此外,對於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工作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各項社會保障知識興趣是不完全相同的,挑選教材要因專業而異。比如說:對於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全麵而且要深刻。而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說,主要關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知識,對理論的要求不是很深,但需要掌握最新的社會保險政策、社會福利政策與低保政策。因此,挑選教材要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與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同時學習社會保障概論,且不同班,即使不同專業的大學生使用同一本教材,補充的內容也可以因專業而有所不同。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解讀一些地區的社會保險政策的實施辦法和低保政策的實施辦法等內容。
第二,精心備課。做好課件,透徹地理解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教案的撰寫,是備課的關鍵環節。現在備課,主要是通過課件來體現。精心備課,就要通讀教材的內容,挑選出難點和重點,讓學生明白哪些是全書的重點內容和哪些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並設法深入淺出地講解難點內容。比如:社會保障的特征、社會保障製度的功能、社會保障公平與效率的關係、社會保障管理發展趨勢等,都是難點內容。講授這些難點內容,教師應理論聯係實際,把教材上的有關結論與當今中國社會保障政策聯係起來,甚至與國外社會保障政策聯係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課件是一件藝術品,做好每節課的課件是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做好課件不能局限於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而且要補充相關的內容,最好不單單隻有文字輸入,還要配有相關彩色圖片,插入一些表格,甚至要備有視頻資料。總而言之,課件要有條理、標題要醒目、內容簡要明了,並富有較好的視覺效果。筆者對課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並不是說筆者本人每節課的課件都做得非常好。筆者曾經對所教社會保障課程的兩個班級(共136名學生)做過調查,要求每個學生寫1000字——對筆者教學提出看法和意見。學生對教師的課件確實有這樣的要求,學生的這些要求也就是社會保障課程教師(也可能是其他課程教師)備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