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現狀調查及成因分析魏傳成(2 / 3)

(2)“當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時,你會如何?”

是否自信,還體現在遭遇挫折時,是否仍能相信自己並願意努力克服困難。調查結果顯示,64.6%的大學生的態度較為積極,認為“沒關係,下次會努力做好”,其中男生占65.9%,女生占63.3%;27.8%的大學生因此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無用”,其中男生占28.4%,女生占27.2%,性別差異不顯著。從年級比較來看,76.9%的大學一、二年級學生態度較為積極,大學三年級以上對待挫折的態度較為積極的學生為52.3%,年級差異明顯,低年級態度更為積極,高年級則趨向消極對待挫折和采取無所謂的態度。

(3)“你有幾個好朋友?”

人際交往,尤其是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體現自身存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麵。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有好朋友,並且好朋友的數量較多,擁有超過10個好朋友的人數百分比最高,占34.8%,其次是有3—6位好朋友的,占34.4%。

交叉分析表明,具有較多好朋友的大學生經常產生自殺念頭的比率為1.8%,而沒有好朋友的學生經常產生自殺念頭的比率卻高達26.1%。因此,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性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緩解大學生沉重的壓力,減少大學生自殺幾率。

(4)“你自己能做主嗎”?

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也是體現自身生命價值的重要方麵,“自主”指的是自己有決定權,而“主動”則反映積極的生活態度。大學生身心已基本發育成熟,有60.1%的大學生認為“有自己的主見”,但同時也有28.6%的大學生“容易被別人的看法左右”,甚至還有2.8%的大學生“一切聽父母的”。

3.對生命質量的體驗

生命質量(QualityofLife,QOL)又稱生存質量、生活質量,它是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的健康新概念的基礎上構建的,是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體現。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是指大學生現時生活經曆的客觀狀態及其主觀感受。為全麵了解大學生的生活質量狀況,本次調查作為衡量大學生生活質量的指標有:基本心境、對生活的滿意度、日常生活的充實程度等。

快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生活質量。美國心理學家威斯曼用“個人感受”量表測量出:快樂被感受為生活是充實的體驗。快樂能激勵人前進,積極向上;快樂能使人精神振奮,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快樂能激勵人努力完成任務;快樂能使人承受生活的壓力和負擔,提高經受挫折、克服痛苦的能力和耐力。快樂的人善於適應困境,能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等待光明。王麗敏、張亮等:“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幹預的效果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年第6期。但在我們的調查中,隻有34.7%的大學生表示“經常很快樂”,58.1%的大學生“有時快樂有時不”,7.2%的大學生則“經常不快樂”。

關於“今天有沒有讓你開心的事”,調查顯示,36.5%的大學生能在平常一天中感受到快樂的情緒,那些“有開心的事”的大學生,他們的開心大多來自日常的生活,比如“吃了一

頓熱乎乎的早飯”,“和朋友一起玩”,“看了炫目的繪畫,令人傾心”,“和男/女朋友散步”,“購物”等。類似的事情在每名大學生身上都可能發生,但29.2%的學生直言當天“沒有快樂的事”,還有34.3%的學生不置可否。一個人快樂與否,取決於他(她)的心態是否積極。生活中並不缺乏快樂,而是缺乏發現的眼睛和感受快樂的心。快樂和生活的滿意度是直接聯係的,是否擁有快樂積極的心態會對大學生的生活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

根據被訪者所填內容進行歸類,發現大學生的煩惱主要來自四個方麵,其中最大的煩惱是“對自己的某些方麵感到不滿意”,占45.1%,首先是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比如個子矮、太胖、鼻子塌等;其次是粗心馬虎;再次是身體或個性方麵的某些欠缺,如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太笨、結巴等。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不滿意都是大學生的主觀感受,與他們的客觀實際情況並無絕對關聯。

第二大煩惱與學習有關,占21.5%。學習是大學生群體最基本的任務,盡管這一壓力的強度有張有弛,並非永恒不變,但由於持續時間很長,其影響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創造條件,做出進一步努力。他們或是拚搏於考研,或是參加各種技能的培訓班,為的是努力獲取各種“證書”。過多的學習頭緒、過重的學習任務,都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第三大煩惱來自人際交往,占15.6%,主要包括:和同學鬧矛盾、被人冤枉或嘲笑、受委屈、被人欺負、沒人玩、沒有朋友、怕孤獨等。

第四大煩惱是家庭,占9%,主要包括:父母處處幹涉自己、和父母交流困難、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關係不好等。

對大學生的睡眠狀況調查發現,有44.6%的大學生“偶爾失眠”,7.7%的大學生“經常失眠”,睡眠情況“很好”的不足一半,僅占47.7%。

從調查來看,當今大學生的睡眠情況不容樂觀,看來大學生所麵臨的煩惱和壓力不小,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反而有所增強。

三、大學生生命意識異化的原因

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使大學生麵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亦使大學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學業上過高的期望、精神上過少的關注、愛情方麵的挫折、人際關係的衝突等,可以說是大學生生命意識異化的重要原因。人作為生命的主體,當然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但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又永遠無法擺脫環境的影響。究其深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大學生所承受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根據上麵的調查,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就是“生活壓力大”,占27.2%。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高校招生、就業以及社會各單位用人製度改革和變化,使當代大學生麵臨著越來越大的來自學業、人際關係、經濟和就業等方麵的壓力,這些逐步加大的壓力使許多大學生失去了安全感和穩定感,甚至感到茫然、無助。而且,上述矛盾和壓力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會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產生諸如焦慮、恐懼、神經衰弱、自卑、憤恨等方麵的心理疾病,從而對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產生懷疑。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大學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礙,90年代則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正以10%的速度遞增,許瑞芳:“德育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http://sjzzwys.diy.myrice.com/0101/wys474.htm,2007年4月18日訪問。這些情況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這種競爭使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大大加重,常感精神疲憊,當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大學生無法忍受由競爭而造成的沉重壓力時,便極有可能采取自殺或殺人的方式來尋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