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現狀調查及成因分析魏傳成(3 / 3)

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一定程度的壓力可以促使個體發展與進步。但如果壓力過大,則會使個體走向相反的方向,甚至走向極端。長期的精神壓力使人的心理處於焦慮狀態,即時的外部強烈刺激可以造成個體精神完全崩潰,從而引發自殺行為。

2.教育的功利主義取向和工具化傾向

當今社會已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一個追求功利、強調競爭的時代,隨著人才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而目前我國培養人才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學校教育,於是學校教育承載著促進社會與個人發展的重任。依照中國教育“學而優則仕”的千年傳統,大家更是不約而同地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在教育的狹縫中尋求生存能力的突破,於是教育的功利色彩便越抹越濃。

現實社會中物質與精神的失衡,知識本位、技術至上的價值觀,加上政治、經濟等外在因素的介入,使教育過於工具化,往往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擴展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生存競爭力上,尤其是在社會競爭加劇,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教育在謀求

“何以為生”的本領的同時,忽略了對“為何而生”的思考,以至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生存手段上非常精明,但對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卻少有思考。當他們麵對挫折和打擊時,由於缺乏生活的目標,缺少抗禦挫折的能力,而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甚至走向自我毀

滅,釀成不應該發生的悲劇。

當前的學校教育忽視學生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存在,而把他們當作培訓的工具,把教育教學看成獲取功利的手段。我們的學校依然籠罩在熾熱的應試教育的氛圍中。應試教育說到底就是一種工具理性教育,其最大功能不是把人培養成心智健全、個性鮮明、能力全麵的人,而是將學生塑造成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謀生的工具。

現行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教育“育人”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差異,過分追求功利,忽略了對學生生命意義的提升,導致學生感到學習目的的盲目,精神的迷茫,生活信仰的失落,經常使學生陷入焦慮之中,並帶來一係列的心理問題。

教育本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然而當前學校在教育中隻注重智育和分數,忽視健全人格的養成;重視科學知識、技能的傳授,輕視人文精神的滲透。即便能發現人文教育的“蛛絲馬跡”,也隻是灌輸式的壓抑人性的人文教育。因此,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都偏離了它以“培養人”為自己質的規定,成了成“材”與成“器”的教育。追求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視教育的生命發展本質,是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正如魯潔教授所說:“當今的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真的意義,成為了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

育。”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德育之根基所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年第4期。學校的教化功能嚴重削弱,教育的人文內涵不斷流失。

正是教育的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直接導致了我們教育過程中的“目中無人”,它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精神生命的發展,同時也使得我們的學生長期處於一種學習的高壓之下,心理負擔沉重,導致大學生漠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

首先,科學的高度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日趨豐富,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結構的改變,導致了傳統社會價值觀的逐步解體,人生方向逐漸迷離,人逐步異化為追逐權力、金錢和物質的經濟動物,人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義的危機。

急劇的社會變遷同樣也使大學生麵臨的外部世界變得日益複雜。社會在提供給學生更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多元的文化的因素,它們猛烈地衝擊著學生的思想。整個社會呈現出極度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沉重的課業負擔使得學生麵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和危機事件也越來越多。“為何而生”的問題不斷地困擾著他們,卻又體驗不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於是他們厭學、厭世,為了走出這種生理和心理的失衡狀態,他們隻能采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尋求解脫。

同時,世界的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導致的各種腐敗墮落現象空前泛濫。學生目睹了人與人之間的你死我活的爭奪以及人類對自然界中珍稀動植物的獵殺,人類極盡所能地肆意揮霍著大自然的饋贈,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在追求物質享樂的同時,不會將自然界的花鳥蟲魚當作生命,他們會忽略對他人和他類生命的理解、尊重與珍惜,從而直接導致生命觀的偏差。

其次,科技的快速發展,給我們人類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廣闊平台,大量題材的影視劇、小說、傳媒、網絡上關於“性”的渲染,使得目前青少年的青春期大大提前,性等待期延長。由於缺乏正確的性教育,學生在如何把握和控製以及保健方麵的意識很弱,在性生理成熟、性心理未成熟的情況下,就會更容易陷入危險。學校的生命教育嚴重滯後,對學生正常的性生理、心理需求缺乏正確的引導,因此導致學生性行為、人工流產、宮外孕都大幅度增加,還有許多學生對這些采取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奉為“時髦”、“前衛”,殊不知給身心會帶來

很大的傷害。

最後,時代發展的高科技產物網絡遊戲和電影、電視等媒介中的各種“死亡遊戲”傳遞給學生一些關於死亡知識的錯誤信息,在虛幻的世界裏,人即便被打成爛泥,最後也是可以“死”而複生的,這些都對學生正確地了解生命,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造成了幹擾。正如上麵的調查顯示,有25.1%的大學生認為死亡是“在這個世界消失,去了另一個世界”,甚至還有5.6%的大學生認為“人能死而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