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傳成,上海政法學院教師。
摘要:
為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狀況並尋找有效的教育對策,我們對上海市1000餘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生命意識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生命現象已形成基本認識,但對於死亡現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認識偏差;大學生大部分對自己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具有比較明晰的學習動機,對生命價值有所體驗與感知,但層次較淺,視野較窄,缺乏自覺和主動意識;大學生基本具備了承受生活壓力、經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但生命質量有待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意識異化
教育以育人為根本,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質和最高的價值與目標。大學生是否有明確的生命意識和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關係到他們一生的命運,也關係到無數家庭的幸福和諧,更關係到國家的前途與未來。生命意識是生命認識、生命情感和生命行為的統一,當大學生具有生命意識時,他們才會理解生命的價值,從而珍惜生命、保護生命。本文以大學生為對象,調查新時期大學生生命意識現狀,剖析當前大學生生命意識異化的原因。
一、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屬於基於定量研究基礎上的解釋性和探索性相結合的研究。研究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文獻分析的方法來實現客觀描述與宏觀預測;同時,考慮到研究事實的豐富靈活性,輔之自由訪談,以推動對於社會事實的深入細致的理解。
2.樣本的抽取與資料的收集處理
該調查的問卷發放、回收及訪談在上海市10所高校進行。調查的抽樣方式是先選取10所比較有代表性的大學,然後再在這10所高校內隨機抽取學生。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由被調查人員自行填寫,然後再由工作人員收回。本次調查在10所大學等量發放問卷11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008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1.6%。全部問卷資料經過核實編碼後,輸入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邏輯糾錯處理,最後加以各項統計分析。
3.樣本的基本情況
調查樣本中,男女性別比例適當,調查對象涵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各年級段學生,文科和理工科學生比例比較合理。其中男生占54.4%,女生占45.6%;文科學生占38.5%,理工科學生占61.5%;大一學生占15.0%,大二學生占15.2%,大三學生占31.9%,大四學生占24.1%,研究生占13.8%。
二、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狀況調查結果及分析
1.對生命現象的理解
人總是要認識到某種對象,並具有一定的知識時才有意識,生命意識的核心是生命認識。人對某一生命對象的認識,總是將其納入到客觀事物中去感知、觀察,從而認識到這一生命對象的意義。但凡生命都是有始有終,對生命現象的基本認知就是對生與死的認知。
對於死亡現象,調查顯示,有69.3%的大學生認為“人死了,生命就結束了,不會再活過來”,有25.1%的大學生認為死亡是“在這個世界消失,去了另一個世界”,甚至還有5.6%的大學生認為“人能死而複生”。大學生由於閱曆的增加、各種宗教思想的影響,對此問題的思索更為複雜,更易產生困惑。大學生不再像中小學生那樣對死亡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僅僅停留於機械記憶水平。而這從另一方麵也反映我們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薄弱與缺失。
大學生雖然基本上已經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識強。然而,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大學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使他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甚至有的大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做出極端行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歸路。調查顯示,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6.8%的大學生“經常有”自殺念頭,“偶爾有”的占25.4%,“沒有”的僅為67.8%,不到七成;當遭到別人嚴重冒犯時,7.4%的大學生“經常有”殺死別人的念頭,“偶爾有”的占27.2%,“沒有”的為71.1%。
性別差異和自殺念頭產生頻率交互統計及檢驗表明,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有7.7%的男生“經常有”自殺念頭,女生為5.9%,略低於男生。卡方值顯著性水平為0.315,大於0.05,在本調查中,說明性別差異和產生自殺念頭頻率並沒有顯著相關。
性別差異和殺死別人念頭產生頻率交互統計及檢驗表明,當遭到別人嚴重冒犯時,10%的男生“經常有”殺死別人的念頭,“偶爾有”的占25.9%,“沒有”的為64.1%。在女生中,“經常有”殺死別人念頭的占4.6%,“偶爾有”的占16.3%,“沒有”的為79.1%。卡方值顯著性水平為0.00,小於0.05,在本調查中,說明性別差異和殺死別人念頭產生頻率有顯著相關。
調查顯示,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壓力大”(27.2%),接下來依次為“看不到前途”(26.6%)、“學業壓力大”(20.6%)、“失戀”(15.4%)、“其他”(10.2%)。
大學生是處於成熟與不成熟、獨立與不獨立之間的特殊群體,特定的時代背景使他們承受著更加尖銳的挑戰:他們必須努力完成學業,同時還要關心所學知識能否適應未來需要;必須掌握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信息時代獲取新知識的基本素質;必須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必須塑造能夠融入和諧社會的健全人格。諸如此類的高期望值,必然給他們帶來心理的緊張和壓力。
2.對生命價值的感知
生命價值,簡言之,就是活得有意義。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曾經對48所學院的7948名學生做過一次調查,當問及他們目前最重要的是什麼時,78%的學生回答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尋找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學說》,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頁。本研究對“生命價值”的操作定義首先是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其次是肯定自己從事的活動的價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於他人的價值。調查問卷涉及生命價值的項目有:是否自信、對學習生活的評價、朋友關係、生活的主體性等。
(1)“你喜歡自己嗎?”
是否喜歡自己,是自信的基礎。調查顯示,67.1%的大學生喜歡自己,23.1%的大學生不置可否,還有9.8%的大學生稱“不喜歡自己”。交叉分析發現,在這個問題上男女生存在性別差異,其中,喜歡自己的女生占68.7%,男生占65.7%,相比較而言,女生更為“自戀”,高出男生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