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秘專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學體係實證研究(3 / 3)

(三)關於課程設置

數據

(1)對畢業生求職幫助較大的課程。

據調查,畢業生認為下列課程的學習對其求職幫助較大,依次為:口才訓練、漢字速錄、辦公設備操作、社交禮儀、應用寫作、文書處理與檔案管理、社會實踐、秘書實務、勞動法、公共關係實務、畢業實習、憲法、刑法、民法、司法文書、行政管理學、秘書學概論、刑訴法、民訴法、會計與統計基礎、現代漢語、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經濟法與涉外經濟法、電子商務等。

(2)對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幫助較大的課程。

調查結果還顯示,畢業生認為下列課程的學習對其所從事的工作有較大的幫助,依次為:辦公設備操作、漢字速錄、社交禮儀、口才訓練、應用寫作、文書處理與檔案管理、勞動法、秘書實務、社會實踐、公共關係實務、憲法、刑法、民法、畢業實習、司法文書、行政管理學、會計與統計基礎、刑訴法、民訴法、秘書學概論、現代漢語、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電子商務、經濟法與涉外經濟法、市場營銷、中國文化概論等。

(3)工作崗位需要的證書。

畢業生認為,除了秘書職業資格證書之外,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還想獲得“人力資源管理”、“會計上崗證”、“報關員”等證書。

分析和結論

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能力結構等應該是課程設置的依據,隻有建立在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能力構成要素等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科學配置的課程設置才可能達到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的目的。

綜合上述兩組數據可以發現,一些職業技能性質的課程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而秘書學、法學和商務類等職業基礎課程則處於相對較為次要的地位。參照上文有關調查數據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麵是由於學生畢業之初以從事較為初級的事務性工作為主有關(這可從“畢業生的工作崗位”和“秘書的主要工作內容”兩組數據得到印證),另一方麵也充分證明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對專科學曆層次的畢業生而言,實為符合崗位實際需要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事實上,即使從事其他工作或者從事較高層次的工作,也需具備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根據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能力結構,結合上述畢業生在離開課堂後對所學課程再認識的調查數據,文秘專業的課程設置擬作如下優化:

(1)保持秘書、法律兩大模塊為主的課程結構。

實踐證明,文秘專業教學計劃由秘書專業課程和法律基礎課程兩大模塊為主的課程設置是符合“立足政法,麵向各行各業的法商複合型秘書”的培養目標的,也是符合用人單位對秘書人才的知識結構的要求的。在這兩個模塊中,應以秘書專業課程模塊為主,法律基礎課程模塊為輔;法律基礎課程主要配置法理學、刑法基礎和民法基礎三大課程,輔之以經濟法基礎、勞動法基礎、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基礎等。這樣的課程結構可以凸顯專業特色和人才錯位競爭的優勢。

(2)適當配置職業相關課程。

這裏所謂職業相關課程,是指我校文秘專業畢業生所可能從事的職業有關的,除秘書學、法學之外的相關課程,主要是指與管理、商務等有關的課程。

根據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畢業生可能的工作崗位以及可能的工作內容,從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已有的行政管理、辦公室管理、市場營銷、會計與統計基礎、外貿函電等管理、商務類課程的配置是適當的。這些課程對增強畢業生的就業優勢,拓展畢業生的就業空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除此以外,擬新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以滿足就業崗位及其實際工作對秘書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要求。

(3)強化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實訓課程。

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實訓課程是培養實務型、技能型秘書的重要課程平台,其配置是否適當,將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實際動手的操作能力,進而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在上文引述的調查數據看,不管是“秘書的主要工作內容”、“製約畢業生職業發展前途的能力”,還是“對畢業生求職幫助較大的課程”和“對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幫助較大的課程”等有關數據,都指向該兩類課程及其有關的技

能,可見,這兩類課程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秘書人才具有明顯的操作性。實踐證明,由於我們原有的教學計劃中特別重視這部分課程及其教學,使得文秘專業的畢業生具有相對較強的就業競爭優勢。我們認為,必須繼續保持並且強化這一課程平台,特別是其中具有我校特色的應用寫作訓練、口才訓練、辦公設備操作、文書處理與檔案管理、社交禮儀訓練、漢字速錄、秘書規範訓練等課程要在實訓上加以

強化。

(4)重視素質培養課程。

秘書人才不但要有實際動手的操作能力,而且也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以便提升就業潛力、積累發展後勁、提高職業“能級”、延長職業“壽命”。為此,除公共基礎課可以承擔相應的任務外,還可以考慮通過中國文化基礎、現代漢語基礎、公共關係原理與實務、人際交往心理學、傳播學原理與實務等課程的教學,對提高文秘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起補充作用。

四、結語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學體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任務。隻有從對社會需求的調查、追蹤、分析中才能找到確定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科學而現實的依據,唯此,才能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要求、更加具有就業競爭力,也使教育教學更加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