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懷霞,上海政法學院教授。
摘要:
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麵,具體包括課堂教學、教學大綱的編製、課外輔導、社會實踐、畢業論文撰寫或設計等內容。從大的方麵講,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麵,具體而言,教學環節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及教學活動的方方麵麵,如教學大綱的編製、學期課程教學進度計劃製定、備課、編寫教案、作業布置與批改、課後輔導、答疑、考試命題、閱卷與試卷分析、實習和實驗指導、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指導、答辯等等。本文僅就理論教學環節展開論述,亦即此處的教學環節並非涵蓋教學環節之全部內容。其中,理論教學環節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核心,是其他教學環節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理論教學環節是否連續及其銜接是否科學合理,不僅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文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理論教學環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理論教學教學環節教學質量
理論教學,此處所涉及的教學環節等內容均以大學本科教學為主。亦即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核心,是其他教學環節開展的前提和基礎。課堂教學是直接麵對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授,可以使學生迅速領悟其所講授內容,消化並最終接受有關知識。很顯然,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一種基本教學模式,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它不僅有利於師生積極有效交往,而且可以使學生主動探索並最終掌握知識。
一、改變教學理念,充分發揮教與學的主動性
如何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老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學理念的問題。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整個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調控都以教師為中心,學生通常是機械的、被動的被灌輸知識。而現代教學理論主張,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協調統一。作為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就講過:“學習是一個過程,使學生學習產生興趣的最好途徑就是使學習者主動卷入學習,並從中體驗到自己有能力來應付外部世界。”李生筠:“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6期。通常,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效果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對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掌握到何種程度。眾所周知,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有理性、能思維、有自覺意識的人,而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無不受意識的支配,人的任何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人能對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進行自覺的調控,並使其達到預期目的。作為學生,學習並掌握知識是有意識的活動,隻有經過學生自身的感知、理解、記憶、消化等過程,才能將客觀存在的知識內化為個體意識的一部分,成為其精神財富。用信息論的觀點分析,學生學習知識是個體對信息的接受、轉換、編碼、儲存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身對知識的需求和積極的學習活動,是實施教學成功的重要基礎。基於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決不能把學生當成儲存知識的容器,機械地、毫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一股腦兒地給其灌輸知識,而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實際出發,適應學生的學,最終促進學生的學。
(二)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的同時,必須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麵,而教師矛盾的主要方麵,這是由教師的地位所決定的。眾所周知,教師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的專門教育者,他們肩負社會重托,履行教師職責,根據社會和國家需要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因此,從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授課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課堂組織形式的籌劃到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等具體課堂教學環節,都由教師運作。教師好比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隻有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接受、理解及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也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前途和命運。
總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的“教”為重點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重點,使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主體“學”的主導上,使學生逐步達到在教師指導下學會獨立學習,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要掌握學生的認識規律,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能力。亦即教師應當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生理及心理乃至個體特征,惟此,才能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應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重視課堂講授,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素養
課堂講授,是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基本渠道,也是有效實施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的基礎。課堂講授在整個理論教學環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使學生獲得係統而紮實的專業知識,發揮課堂教學直觀、快捷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一)重點講授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這是學生學好本課程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最起碼的教學目的。教師在授課時必須闡明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在本課程中所處的地位,強調學習該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從思想上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實踐中,有些老師熱衷於講授具體的、趣味性較強的內容,而學生自然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往往是“課堂上熱鬧非凡,課下茫然一片”,似乎所得甚少。其結果是學生學到的隻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甚至是無關緊要的一些東西,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卻被忽視了。因為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及基本原理通常是比較枯燥的。從以往畢業的法律本科生的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法學基礎理論和相關部門法基礎理論學得不夠紮實,基本功較差。有些學生在參加研究生、公務員及司法考試等各種考試中,基本名詞概念不清,基礎知識不懂,基本理論模糊,知識運用能力較差,直接影響其考試成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不僅影響著教學質量,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前途、命運。
(二)講授本課程的重點、難點
由於每門課程都有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時數,因此,教師除了講授一般內容外,必須突出本學科的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就是根據教學大綱所確定的,本學科重要的理論、知識和製度等內容;所謂難點,就是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內容,對重點、難點內容要重點講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對所講課程中的重點尤其是難點問題,必須努力鑽研,弄懂吃透。正所謂打鐵先得自身硬,自不知,何以教人?遺憾的是在高校教師隊伍中,不乏南郭先生,其濫竽充數,誤人子弟。他們利用學生的天真單純,瞞天過海,蒙混過關,這部分教師屬職業道德缺失者。而不應“避重就輕”,隻講容易的,繞開複雜難講的。比如經濟法,其內容多且複雜,同時具有多變性,更重要的是它與相關學科有著密切聯係,如經濟法與計劃、審計、統計、會計、計量、標準化、財政、預算、稅收、金融等都有密切聯係。因此,要講好經濟法,將其講精講透,老師除了具備堅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有豐富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否則授課效果可想而知,此種情形下讓教師講重點、難點顯然是一種奢望。有些教師在講經濟法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好惡來確定所謂的重點,對那些難點問題一帶而過或幹脆不講。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是誤人子弟的典型表現。
(三)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達到教學目的而共同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手段。由此可知,教學方法具有雙邊性,即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與學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構成了教學方法體係中兩個矛盾的方麵。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把教學方法稱之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係的方式和途徑”。因此,為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所講授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啟發式教學、引導式教學、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具體教學方式,教師可視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總之,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教學方式的非單邊性,它不是教師個人的單項活動。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既受教師教學手段、授課藝術、講解技巧等因素的製約,同時也受學生情趣、配合程度、接受能力等因素的製約。教師在課堂上應密切關注其授課對象的反應,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將授課作為一種差事來應付。需要強調的是,法律專業的課程多屬條條框框,比較枯燥,且趣味性相對較差。因此,教師必須注意講課的技巧和藝術,應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講授課程內容,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