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高校經管類專業雙語教學探究與實施方案法麗娜(2 / 3)

三、高校經管類課程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1.師資的問題

目前雙語教師的缺乏已經成為製約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雙語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係統地掌握所教課程的專業知識,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能夠用英語傳授、解析本專業知識,要具有相當高的英語表達能力,發音準確,符合語法及外語的表達習慣。客觀地說,就整體而言,現有教師的知識結構,還很難勝任雙語教學的要求。目前的現狀是,現有的經管類專業教師大多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而英語水平有限或英語隻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口語水平無法滿足教學需要。而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英語專業教師則因為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也無法勝任雙語教學工作。鑒於此,師資隊伍建設成為開展雙語教學的當務之急。解決的途徑主要有三種:首先對現有的師資進行調整。選派求知欲強、富有進取心的經管類專業教師走出去進行英語培訓。這種英語培訓可以是國內的,當然也可以把他們送出國門,使專業課教師有機會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身處英語環境,加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其次是直接引進英語水平較高,最好是英語專業出身的經管類專業研究生或海歸人才。這類人才既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能迅速投入雙語教學工作。因而,這種途徑也是目前解決經管類雙語教學師資匱乏的最為有效、便捷的途徑。再次鼓勵英語教師攻讀經管類專業,獲取碩士或博士學位。因為都是文科出身,英語專業的教師學習經管類課程要比學習理工科課程要容易得多。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論是專業課教師學習英語,還是英語教師研習專業課,都有一個周期問題。

2.教材的選用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采用的經管類課程雙語教材模式有如下幾種。

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表達生動,邏輯性強,內容也較先進,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窗口。但是原版教材往往不能結合我國的實際,與其他專業課程銜接性較差,並且許多比較有權威的原版教材不僅昂貴且內容繁多,在規定課時內學生根本就掌握不了,這就使原版書的價值大打折扣。

采用翻譯教材。即將中文教材翻譯成外文版的教材。這種翻譯教材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表達方式上都接近我們的語言,教師容易授課,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滿足教學內容的要求,與其他課程銜接較好。然而,這種將漢語翻譯成英文的教材其內容往往加有個人理解,一些教材經過翻譯後失去了原有的邏輯性,讀來費解。

采用“活頁教材”。現在某些高校沒有固定的雙語教材,多數采用“活頁”性質的教材。這些教材體現各科教師的個性,他們可以根據課程的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選定教學範圍。但是這類教材質量難以保證,有些甚至有拚湊感,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可見,雙語教材的問題已成為開展雙語教學的瓶頸。

早期,學界一般都主張,雙語教學應當使用國外原版教材(或國內影印版),認為“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方式和學科知識,有助於教師和學生了解最新的發展動態和前沿理論。而近年來,“雙語教材的本土化”問題受到特別關注,如2005年,受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陸續推出了專為中國雙語教學定製的教材(首批為會計、金融和經濟學三個專業係列,均由國內經驗豐富的教師按照中國雙語教學的要求改編)。筆者認為,從課程體係的構建要求來看,這些係列教材應該說更加適合於中國本科雙語教學的實際,可以有效地避免單本原版教材可能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此外,因為本科教育段雙語教學課程,大多集中在大三學年和大四上半年開設,而此時段恰恰是學生課業負擔最重的時段,也是受考研、找工作等壓力影響最大的時段。從學習效果來說,改編後的圖書由於配有中文導讀,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總的來講,盡管原版教材具有內容主流、資料新穎等諸多優點,但學生對中英文混編教材的適合度評價遠高於原版教材,說明教材的選擇應結合師生的實際情況。就普通高校的教師、學生總體能力和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而言,更適合采用混編的雙語教材。

在選擇雙語教學課程時,必須首先考慮課程的性質。針對具體專業來說,應首先避免選擇專業基礎課,這是因為基礎課是一個專業的基本課程,它要為專業構建理論框架或儲備基礎知識。另外,雙語課程的開設時間也要有選擇,不宜太早。具體來講,大學一、二年級不宜開設雙語課,因為在此期間學生要學習專業基礎理論課及英語基礎課,雙語教學的客觀條件還不夠成熟。因而,應從大學三年級開始進行雙語教學,重點學習專業方向課程或能直接與國際接軌的課程。

3.學生的英文水平問題

雙語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教師的專業課功底和外語能力等素質構件,也取決於學生的語言基礎。根據雙語教學的閥限理論(the thresholds theory),雙語教學的前提是要求學生的雙語水平均達到中級層次,同時要求處於中等水平以上的學生力爭達到高級層次。而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差距很大,如強迫所有學生都參加雙語課程的學習,英語水平低的同學不

僅不能提高英語應用能力,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情況下,雙語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同一門課程可同時開中文講授及雙語講授兩個班,學生根據自身英語水平自由選擇中文班或雙語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兩個班,英語水平高的班級英文授課的比例可以大些,直至實現最終100%的純英文授課目標,授課對象可以是已通過CET6的學生。而水平低的班級則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雙語教學,開始時以中文講授為主,慢慢提高英文授課的比例。此種分班製立足於不同的教學目標定位,有效地避免了潛在的“學科損傷”。

同時,高校應該以開設雙語課程為一個側重點,全方位地在校園裏形成一個雙語教學的環境。眾所周知,中國的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困難之一是缺乏一個英語的環境,而校園內雙語環境的形成則是有教師、學生和學校共同營造的。例如,校園的電台應經常播放英語節目;學校圖書館應經常補充一些原版專業和非專業書籍;課堂上教師應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引入國際專業新概念;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多使用並練習英語;學校應多與英語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有條件地邀請國際學者來校講學,增加國際學術氣氛等等。

4.教學模式問題

由於受諸多方麵因素的製約,現階段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方法與手段不甚合理。有的教師有時因為下意識組織英語語句的表達而忘記了教學內容,從而造成師生交流上的困難;有的教師用英語板書而用中文講述,隻能是名不副實;有的教師沿襲以譯代講的教學方法,不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參與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這樣,既不能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也不能使學生真正學習到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遠沒有達到雙語教學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雙語教學的性質決定了教學語言必須有漢語和英語兩種,但雙語課不是語言課,其主要目的是學習專業知識,因而不能采用語言課常用的教學方法來上雙語課,教學重點不是語言的講解與操練,而是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於教材中出現的英語生詞,不必花很多的時間去解釋,以免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老師應努力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使用英語授課時,應避免過多的理論講解,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交流及自我表達的機會。例如,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提問,要求他們用英語回答;經常布置一些問題,要求學生課後通過查閱資料、學習,然後在課堂上用英語解答,並將其課堂表現作為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以促使學生更注重平時學習及課堂上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