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盤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2)(2 / 2)

土地上的汙跡——土壤汙染

土壤是指陸地表麵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其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土壤不但為植物生長提供機械支撐能力,並能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等肥力要素。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麵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汙染。凡是妨礙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產量和質量,還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都叫做土壤汙染物。

土壤汙染主要是由汙水、廢氣、固體廢物、農藥和化肥帶進土壤並積累起來的。土壤汙染具有不可逆轉性。土壤汙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汙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複。

正在喪失的綠色家園——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係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對荒漠化的定義是:“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幹旱、半幹旱和具有幹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荒漠化的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我國土地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裏木河下遊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係列嚴峻的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黑色魔鬼——沙塵暴

沙塵暴,又稱黑風暴,是發生在沙漠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沙漠地區的大量流沙是沙塵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風是沙塵暴的憑借力量。

近百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荒,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片土地成為裸地,隨著荒漠化的不斷加快,沙塵暴的範圍逐漸擴大了,沙塵暴的程度也逐漸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連續八次遭到沙塵暴的襲擊。據科學家計算,在一塊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約需要2000多年的時間;如把草原開墾成農田,則隻需49年;若是裸地,則隻需18年。從沙塵暴的起因與發展來看,人為破壞環境,破壞地表植被是沙塵暴最重要的起因。隻有保護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減少沙塵暴危害。

1934年5月12日,美國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這次沙塵暴起自美國西部平原。一股強風暴迅速擦過西部廣闊的土地,將千頃農田的沃土卷起,並以每小時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著由西向東橫掃了整個美國國土。連續3天的這次沙塵暴,將美國西部的表土層平均刮走了5~13厘米,從而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幹涸,農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曆史上,北美大陸到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隨著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大片森林、草原被毀。美國人幾乎砍光了從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區的無際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護,種下了禍根。

而我國的首都北京在2006年4月遭遇了自1966年以來最厲害的沙塵天氣。沙塵天氣用了6個小時掠過北京上空。地麵、汽車、樹葉都覆蓋著沙土,據市環保局檢測中心的預測,當日的空氣質量應屬最嚴重的五級重度汙染。

大地母親的哭泣——水土流失

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由於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地麵的水和土離開原來的位置,流失到較低的地方,再經過坡麵、溝壑,彙集到江河河道內去,這種現象稱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現象具有極其嚴重的危害:第一,直接破壞了土壤資源,導致可耕作的土地麵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第二,流失的泥沙物質進入江河、湖泊和水庫,造成大量淤積,從而給相關的地表徑流帶來一係列的嚴重後果。我國北方的黃河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泥沙使下遊河段的部分河床高出兩岸地表,成為地上懸河。第三,在高山深穀,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第四,生態環境惡化,引發自然災害等。

人類夢魘——地球麵臨物種消失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