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盤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2)(1 / 2)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三大酸雨區:一是以德、法、英等國家為中心;二是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北美酸雨區;三是我國的南方地區。酸雨對金屬、石料、木料、水泥等建築材料有很強的腐蝕作用,世界已有許多古建築和石雕藝術品遭酸雨腐蝕破壞,如加拿大的議會大廈、我國的樂山大佛等。酸雨還直接危害電線、鐵軌、橋梁和房屋。酸雨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知識小百科

你聽過北美死湖事件嗎

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

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麵積酸雨區。酸雨比番茄汁還要酸,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裏周圍1500多個湖泊、池塘裏漂浮著死魚,湖濱樹木枯萎。

無形礦藏——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物資都不可能替代。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更談不上什麼文明和發展。然而,由於世界人口的劇增,人類的過度索取和浪費,以及工業汙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資源越來越匱乏,人類正麵臨著嚴重的水危機。

據聯合國有關機構多年調查表明,每一次衝馬桶所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衝一次涼水澡,用水量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量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個晚上流失的水則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飲用水的總量。200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03年確定為國際淡水年,目的就是喚起國際社會對淡水資源的高度重視。

有人預言“如果人類繼續破壞和浪費水資源,那麼人類看到的最後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

知識小百科

你了解水體富營養化汙染嗎

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在自然條件下,湖泊也會從貧營養狀態過渡到富營養狀態,不過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而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遊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因占優勢的浮遊藻類的顏色不同,睡眠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則叫做赤潮或紅潮。

富營養化會影響水體的水質,會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從而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溶解氧的過飽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對水生動物有害,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麵生長著以藍藻、綠藻為優勢種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層“綠色浮渣”,致使低等堆積的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產生有害氣體造成水質不斷惡化,最後可能會使某些湖泊衰老死亡,變成沼澤,甚至幹枯成旱地。

“紅色幽靈”——赤潮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係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汙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幾年來,由於海洋汙染日益加劇,我國赤潮災害也有加重的趨勢。

知識小百科

曆史回眸——萊茵河汙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爾市桑多斯化學公司倉庫起火,裝有1250噸劇毒農藥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質隨著百餘噸滅火劑進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警報傳向下遊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835千米沿岸城市。劇毒物質構成70千米長的微紅色飄帶,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向下遊流去,流經地區魚類死亡,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蘭,法國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