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企業治眾以人為本——用人天機的突破2(3 / 3)

蹺腳長根的轉變也是如此。本來,蹺腳長根決意明降暗叛,並且已經作了周密的布置。胡雪岩對他的用心早已洞察。但是胡雪岩不露聲色,一麵做好各種應急準備,一麵與他巧妙周旋。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蹺腳長根發現,胡雪岩處處放交情,得饒人處即饒人,顯見得是個可以信賴的人,跟著這樣的人,不愁沒飯吃。由於有了上述感受,蹺腳長根心思起了變化。尤其是在賭場相見時,胡雪岩故意把贏局做成了和局,硬是把一萬兩銀子的進項白白奉送回去。這一著見出胡雪岩急人之難,使得蹺腳長根有了“反叛胡雪岩就愧作一個男子漢”的想法。心思到了這種地步,一場兵戎相見的災禍也就完全可避免了。蹺腳長根連夜趕往各交通要津,通知自己的手下兄弟歸降,並且親手處死了一意要繼續謀反的兄弟。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術不僅表現在對不同性格特點的人區別加以使用上,而且表現在敢用有缺點之人,揚其所長,避其所短。

南宋詩人戴複古《寄興》詩雲:“黃金無足赤,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能否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是檢驗領導者用人藝術高低的重要標誌。

6.識人有術,以忠為本

胡氏用人,不是求全責備,而是人盡其長。對於每個人的性格、脾氣,他都是了然於心。如何發揮部下的才能,他是有選擇的。胡雪岩用人最重的是一個“忠”字。他認為:無才之人最多使企業發展不起來,而不忠之人卻能使事業走上滅亡之路。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當我們所做的事情越大,我們麵臨的事務也就越多,由於個人時間和精力的有限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麵麵俱到。“一個人再能幹,就是有三頭六臂,到底也有分不開身的時候。”這時我們就需要有得力的幫手來替我們處理一些事務。選人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選好了省力省事;選差了,反倒增添麻煩,甚至使事業走上滅亡之路。在選用人才上,胡雪岩很有一套經驗和獨到之處,他講究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事業鼎盛時期,胡雪岩的錢莊遍設杭州、寧波、上海、武漢、北京等地,典當行開了二十多家,同時胡雪岩自身還要兼理絲繭、軍火方麵的生意,手下分號的用人自然成了頭號問題。對於這一點,胡雪岩比較得意,也有些自負。他能識人,更能用人,有一套自己的選人觀和用人觀。

胡雪岩用人,不計其短,單看其長,若有一技之長,即使毛病百出,也有用的必要,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如果用求全責備的思想來要求,那未免太苛刻了,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能得以實現的。而胡雪岩更看重的一點是這個人是否有決心、有毅力。人有恒心、意誌,就沒有改不掉的毛病。對於手下每個人的性格脾氣,他都是了然於胸;對於手下每人的才幹,他更是清楚明白。所以在選用人員時,胡雪岩心中自然有譜。

劉不才是一個嗜財如命的賭棍,其不務正業,經常通宵達旦地豪賭,父母遺留給他的殷實家產,也被他的骰子毛沒了。胡雪岩對他並不是深惡痛絕,在收服他時,已經打算讓他充當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專門培養他和達官闊少們打交道。在胡雪岩的督促下,劉不才不僅改掉了許多惡習,而且不負所望,運用自己的應酬技巧,為胡雪岩贏得了很多朋友,為胡雪岩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胡雪岩在絲業方麵的發展雖然是頗為順手,但是由於勢單力薄,很難在絲業行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謀求在絲業方麵的更大發展,胡雪岩有意與絲業中的一大巨頭龐二聯手,這樣就可以在上海形成壟斷的局勢,操縱整個上海的絲業行情,到那時豐盈的利潤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流進腰包。

然而龐二財多氣傲,一般人很難接近,更難於合作。胡雪岩了解到這一點後,不敢貿然前去和他親自麵商,怕事情沒有談妥,反而在他人麵前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這樣在絲業行中就處在了十分被動和尷尬的境地。這時他想到了劉不才,因為劉不才在社會上交際應酬很有一套,通過他來拉攏和龐二的關係,或許是一個好的途徑。主意拿定,胡雪岩對劉不才委以重任。

這日,胡雪岩通過絲業的商會會長張大爺出麵請客,邀約了龐二和另外兩位商界朋友。大家都知道無非是在牌桌上“小會”一次。

三人如約前往,在張大爺的安排下,大家很快登場了。劉不才懷裏揣著胡雪岩給的四萬兩銀票,心裏頗為踏實。他開始並不急於和牌,而是細觀每位牌友的打法與牌路。他發覺龐二的牌打得很老練,但過於謹慎,往往一副好牌都被他在手中捏死了。而另外兩位是見牌就和,有時做起大牌來,又打得很草率,總之顯得經驗不足。

前四圈打下來,成了三“捆”一的局勢,龐二牌風不利,輸了兩萬多銀票,他口裏雖說沒有什麼,但心裏還是頗為心痛,哪個打牌的不想在牌桌上撈一把。

吃了宵夜後,四人又繼續挑燈夜戰。

熟悉了各家的打法後,劉不才是盡量壓住另外兩位,並極力幫助龐二和牌,爭取挽回敗局,並有所贏餘,這也是胡雪岩給他安排的任務。他扣住另外兩位牌路,而極力給龐二喂張。龐二的牌風頓時順了起來,亂吃亂碰都有理,他開始和牌了,並接連和了幾次大牌,打得另外兩位額頭直冒汗。

劉不才見另外兩位也企圖做大牌來換回敗局,他就以和小牌的方式來阻止他們,要不就寧願輸“身”,點給龐二。結果,那兩位是越和不了牌,打得越急躁,越沒有章法,最後慘敗而歸。龐二是大獲全勝,贏了三萬多兩銀票,劉不才也贏餘了一萬多兩。

在兩日後的牌局上,劉不才再次暗中協助龐二,使他再度大獲全勝。趁龐二得意之時,劉不才乘機把胡雪岩準備與他在絲業上聯合的意思向他轉告,龐二慨然應允。

於是江南一帶的絲業形成了壟斷之勢,而龐二是闊少作風,遇事需要拿出果斷時,則全權委托胡雪岩辦理,所以江南一帶的絲業實際上操縱在胡雪岩一人手中。

沒有劉不才在牌桌上的努力,龐二不一定會答應在絲業上與胡雪岩聯手,他這種紈絝子弟僅靠說理,他即使知道,明白這種道理,也未必願意這麼做,關鍵還在於取其歡心,隻要是能投其歡心,他就什麼事情都願意做。而劉不才在牌局中的暗中協助,恰到好處地達到了這種效果。這說來說去,還是在於胡雪岩善於用人,在別人的眼裏,劉不才是個令人鄙夷不屑的賭棍,但被胡雪岩收用以後,劉不才卻成了一個頗有作用的人才。所以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何充分發揮其長處的作用,盡量抑製其負麵影響,這才是用好人才的關鍵之處。

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收養了食客三千,時人對他這種花錢供養這麼多“無用”之士頗有微詞。但是孟嚐君依然故我,照樣繼續收養那些投奔其處的食客。

劉泯王二十五年,秦昭王聽說孟嚐君頗有賢能,立即招他入秦,封為秦國的丞相。這時秦國有人因妒忌孟嚐君的賢能,而在秦昭王麵前說孟嚐君的壞話,“孟嚐君既然賢能,而且又是齊國的王族,現在來輔助秦國,必然要先考慮齊國的利益,再考慮秦國的得失,這樣的話,秦國很是危險。”

秦昭王聽這麼一說,似乎恍然大悟,他隨即取消了孟嚐君的丞相職務,並且軟囚了他,還準備殺他。情況對於孟嚐君來說,是萬分危急。

孟嚐君隻好托人向秦昭王的幸姬求救。幸姬答應了,但她要孟嚐君把狐白裘送給她。而孟嚐君這一天下無雙、價值連城的孤白裘,早已在孟嚐君入秦時獻給了秦昭王。孟嚐君心急如焚,問遍了所有座上之賓,都沒有得到一個好主意。這時在堂前站立的,平時被人不放在眼裏的狗盜之徒毛遂自薦,說:“我能夠為君取得狐白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