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科學保鮮貯藏技術常備知識(1 / 3)

142.稻穀貯藏要注意哪些問題?

(1)稻穀的貯藏特性

1)稻穀籽粒具有完整的稻殼保護,對蟲、黴的危害及對濕、熱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因此,稻穀比一般成品糧的貯藏穩定性要好。

2)稻穀的後熟期短,容易生芽。一般秈稻無明顯的後熟期,粳稻的後熟期僅有4周左右。稻穀萌發所需要的水分,與其他糧食相比是最少的,當稻穀含水量達到25%以上,隻要溫度適當,便能發芽。因此,稻穀無論是在田頭、曬場或入庫後貯藏,隻要受雨淋、糧麵結露、受潮,其含水量達到25%以上時,即能發芽。凡生過芽的稻穀,即使曬幹,其耐貯性及營養品質和食用品質也都會下降。

3)稻穀容易陳化。稻穀經過夏季高溫,往往陳化明顯,脂肪酸值升高,發芽率下降,其中秈稻比粳稻穩定些,糯稻最差。收獲一年以內的新稻,呼吸作用較強,後來同於酶活性減弱,以及稻米膠體脫水濃縮,使其吸水性降低,硬度增加,所以貯藏穩定性增強,對長期保管有利。但在長期保管中,每經過一個高溫季節,其種用品質和食用品質即逐年下降。因此,稻穀貯藏要注意推陳貯新。

4)對高溫抵抗性較弱。稻穀膠體結構疏鬆,每經高溫或發熱,就會引起品質劣變。當稻穀收割後沒有及時脫粒幹燥就進行堆垛,垛溫上升到60℃,穀粒開始變黃。米粒呈黃色,亦稱黃粒米、漚黃穀。如果垛溫上升到70℃,穀粒全部變黃。稻穀在貯藏過程中,發熱次數越多,黃變率增加越快。隨著貯藏期的延長,雖未發熱黴變,也會加重變黃。貯藏2年,黃變率5%以下,貯藏3~7年,黃變粒占5%~10%。

5)危害稻穀的害蟲主要有玉米象、米象、穀蠢、麥蛾、赤擬穀盜和鋸穀盜等。每年春暖以後,約在4~5月害蟲便開始繁殖危害,蟲峰期發生在每年高溫季節。

6)寄附在稻穀上的微生物絕大多數是中溫、中生、好氧性微生物。高水分的稻穀發熱黴變是由放線菌、細菌、酵母菌以及黴菌中的根黴、毛黴所引起,低水分的稻穀發熱黴變則是由幹生性的黴菌如灰綠曲黴群活動引起的。

(2)稻穀的貯藏方法

1)嚴格控製稻穀入庫質量新入庫的稻穀,雜質不超過0.5%,水分不超過13.5%。粳稻入庫安全水分可比秈稻適當放寬0.5%~1%。將糧食的含水量控製在安全水分以內,是確保貯糧安全的首要措施,所以無論是對糧庫還是對農戶而言,嚴把入庫糧質關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強通風降溫稻穀對高溫的抗性差,糧溫高,品質劣變速度快,特別是夏糧入庫,正值高溫季節,要利用機械通風,及時散發穀堆內濕、熱。秋稻入庫後,要抓緊時機,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天氣,降低糧溫,在降溫的同時,要防止糧麵結露。

3)適時密閉貯藏對於一般低水分的稻穀,要在春暖以前做好密閉防潮工作,密閉貯藏可延緩糧溫回升,有利於安全度夏。

4)夏糧入庫後,可采用自然缺氧貯藏、雙低貯藏或緩釋熏蒸技術即在密封糧堆內,按每立方米用磷化鋁2~3克的劑量,采用0.07毫米聚乙烯薄膜製成小袋將藥劑包好,然後埋藏在糧堆上層,待磷化氫緩慢釋出,防止蟲害和抑製微生物的發生。

5)稻穀入庫時要做好倉庫和器材的清潔消毒工作入庫期間和入庫後要注意防止害蟲感染,一旦發現有蟲,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除治。

143.小麥貯藏要注意哪些問題?

(1)貯藏特性

1)後熟時間長

小麥打收後有明顯的後熟期,呼吸作用增強,生理代謝旺盛,易發熱、生黴。後熟完成後,可改善小麥品質,提高貯藏的穩定性。多數小麥後熟期為60天,少數超過80天,一般以發芽率達80%為後熟完成的標誌。

2)耐高溫能力強

小麥具有較強的耐熱性,溫度50~55℃時,呼吸酶不破壞,蛋白質也不變性。一般在含水量小於17%、溫度不超過54℃時,不影響種子的發芽率。而且適當高溫,還可改善小麥的品質和麵粉的食用品質。但溫度不能太高,否則,易造成發熱、生黴。

3)易吸濕回潮

小麥種皮薄,無外殼保護,組織鬆軟,吸水能力強,易滋生病蟲,引起發熱黴變或生芽。遇高溫收獲季節,雖有利幹燥入庫,但易感染病蟲,應做好入庫前和貯藏期的防潮工作。

(2)貯藏方法

1)趁熱裝包,高溫密閉

利用小麥的耐熱性,在高溫的晴天晾曬、貯藏,可起到幹燥、促進後熟、殺蟲抑菌的作用。具體做法:

①選高溫晴朗的天氣曬麥粒。先曬地壩,後攤曬小麥。要求攤薄、攤勻。

②勤翻動。將麥溫曬到50℃持續2小時,使含水量小於12.5%。

③悶堆殺蟲。將攤曬的小麥堆成2500千克的小堆,熱悶半小時,使麥溫保持46℃以上。

④清洗消毒預熱。在入庫前,應對倉庫、工具、器材等進行清洗、消毒、預熱。

⑤趁熱入倉庫,及時覆蓋密閉,防吸濕散熱、害蟲複蘇為害等。維持10天42℃的溫度,可殺死害蟲幼、成蟲及其蛹、卵。

2)控製水分,維持低溫低氧

為了對小麥進行長期貯藏,提高貯糧的穩定性,必須控製小麥的含水量,維持低溫低氧狀態。對於含水量低於12.5%的小麥進行散堆密封防潮,可安全貯藏;含水量14%~15%的小麥如溫度上升至22℃時,若管理不善,則易腐敗。而對已貯藏1~2年的小麥,采用熱密閉和趁冬季低溫翻倉去雜。攤薄降溫後趁冷裝倉,進行“冷密閉”貯藏,可防小麥變質、生蟲、發黴等,達到安全貯藏的目的。

144.怎樣貯藏嫩玉米?

適時采收。在玉米籽粒剛飽滿尚未固化,穗頭雌蕊(即紅纓)沒發幹,用指甲掐籽粒冒漿時即可采收。

浸泡處理。準備一個鐵鍋加入半鍋水,按0.4%~0.5%的比例加入玉米貯鮮劑。把嫩玉米穗的外皮扒開,翻向後邊,不要扒掉,將配好的貯鮮劑液燒開後,將扒開外皮的嫩玉米穗分批放入鍋內煮沸5~7分鍾。當籽粒變黃亮已半熟時,撈出放入裝有0.4%貯鮮劑液的盆裏,將其冷卻至不燙手時撈出,瀝去水分。然後把嫩穗放在陽光下暴曬,最好當天曬至半幹,也可用烘幹機烘至半幹,但烘幹溫度不能超過80℃。

入庫貯存。把曬幹的玉米穗放入通風、避光、無鼠害的庫房內貯存。庫房每立方米用2克硫磺熏蒸消毒,地麵用新磚壘起25~30厘米高的通風花牆,撒適量石灰,然後把玉米穗裝在筐裏或編織袋裏堆放貯存,也可用花架碼堆貯存。

注意事項:

①采收後的嫩玉米穗要當天采收、當天處理,否則影響風味。

②嫩穗浸泡後,必須當天曬半幹,如次日遇雨,注意不要堆放,防止升溫變酸。來不及晾曬的玉米穗,可采取定時重新處理的辦法,高溫滅菌。

③如庫房內出現酸味,每立方米用硫磺2克熏蒸。

④貯存期內的玉米粒會發幹變癟,煮熟後仍可複原。如開始在貯鮮劑液中處理時間過長,給出售時的煮熟吸水複嫩帶來困難,可延長煮沸時間。

145.甘薯貯藏要注意哪些問題?

(1)貯藏前期管理:從薯塊入窖到封窖。此期甘薯呼吸旺盛,溫度高,濕度大,管理上以通風降溫散濕為主,防止薯塊糠心、發芽和病害浸染蔓延。薯塊入窖後溫度保持在20℃左右,促進薯塊傷口愈合,7天之後打開窖門及通風口,通風降溫散濕,使窖內溫度降至1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如果白天窖外溫度高,可將窖口用葦席或草簾遮蓋,也可晝關夜開。若遇霜凍,注意防寒。當窖溫穩定在14~15℃時進行封窖。

(2)貯藏中期管理:從封窖到來年氣溫開始回升。此期經曆時間最長,而且正處在最寒冷的季節,同時薯塊呼吸減弱,產生熱量少,是薯塊最易遭受冷害的時期。管理上以保溫防寒為主,將窖溫保持在12~14℃,不低於10℃,防止薯塊遭受冷害。封窖時薯堆表麵鋪蓋30厘米左右厚的幹草,有利於薯窖的保溫和防寒;也可在通風口正中放一把直徑10厘米的秸稈,既有利於窖內外氣體交換,又可防止外界冷空氣大量侵入。

(3)貯藏後期管理:從氣溫回升、大地開始化凍到薯塊出窖。此期隨著外界溫度的不斷回升,窖內溫度開始升高,薯塊呼吸逐漸加強,加之經過長期貯存,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下降,管理不當容易使薯塊遭受冷害、病害浸染造成腐爛。所以這一時期管理以穩定窖溫為主,將窖溫維持在11~13℃,適當通風、散熱、散濕。對貯藏量大,,濕度大的窖,氣溫升至11℃時,晴天中午打開通風口,通風散濕,傍晚及時關閉。若遇寒流,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但也要防止窖內溫度過高引起爛薯或發芽。

甘薯在貯藏期間要測定、記載窖溫、堆溫和檢查貯藏情況,發現腐爛,及時清除。進窖時,先試以燈火,燈火不滅時,才能進窖檢查。

146.油菜貯藏應注意哪些問題?

油菜籽是中國主要大宗油料資源,搞好油菜籽的貯存,可以減少浪費,提高效益。根據各地在實際貯存中積累的經驗,對於新收獲的油菜籽應進行分級貯存,具體方法如下:

含水分在9%以下、雜質含量不超過3%的油菜籽,適宜於較長期貯存。因此,在散存的情況下,其堆高以1.8~2.3米為宜;采取包裝貯存時,堆碼以12個包高為宜。

對那些水分含量在10%~12%的油菜籽,僅能短期貯存。水分含量在12%以上的油菜籽必須進行整曬後再貯存。值得注意的是:菜籽在整曬時,必須掌握方法,即須待曬場曬熱後才能鋪場晾曬,否則,菜籽易變質,捏碎無油、籽仁呈暗綠色都是變質的具體表現;晾曬後的菜籽,還必須使其熱量散發並涼透後再入庫,否則,會形成“幹燒”,嚴重影響菜籽的出油率和油的品質。

油菜籽的另一種貯存方法是通風降溫貯存法。這種方法的要領是通過通風來達到降低油菜籽的貯存溫度和貯存水分。但通風必須結合氣溫與濕度的情況來進行曲,切忌盲目操作。據測定,油菜籽貯存在相對濕度為80%的環境中,菜籽自身水分的上升回潮一般在10%左右。因此,貯存環境的相對濕度越大,菜籽越容易發生變質黴壞。菜籽在貯存過程中除了應注意通風外,也不能忽視環境的密閉防潮保持幹燥和低溫。

油菜籽收下來,如遇陰雨天氣不能出曬,采取以下4種救急措施,以防黴變。

(1)拌鹽法:將鹽拌入新收獲的菜籽中可以降低水分,抑製酶的活動,使脂肪不易分解。每100克油菜籽裏拌1克食鹽,能在5~6天內維持它貯藏的穩定性,出油率仍能保持原來的95%。

(2)密閉法:菜籽脫下以後,立即用塑料薄膜密閉,形成了自然缺氧。用這種方法處理高水分的菜籽,雖然品質稍有降低,但是可以使菜籽在7~10天內不生芽、不發熱、不黴爛,能贏得時間,待機出曬。

(3)攤晾法:將菜籽鋪在晾曬器具上,放在通風的地方。攤菜籽時,既要薄,又要勻,並且每隔1小時翻動1次。

(4)烘幹法:有條件的地方可用烘幹機烘幹。但通入的熱風溫度不能超過80~85攝氏度,否則,就會影響菜籽質量。

147.貯藏花生種子和花生仁應注意哪些問題?

花生種子的貯藏要做到以下六點:

一是貯藏前要將種籽充分曬幹,使種籽含水量降到8%以下。據試驗,種子含水量低於8%時,貯藏十分安全,即使在-25℃時,也不影響發芽力。當種籽含水量高於10%時,呼吸作用增強,釋放大量熱能,易使種子黴爛變質和生蟲。

二是要提高種籽淨度,清除雜質及沒有發育成熟的秕果,釋放大量熱能,易使種子黴爛變質和生蟲。

三是對貯藏場地要嚴格消毒滅菌、防潮、保持庫內通風幹燥。

四是貯藏器具以編織袋、麻袋為好,避免用不透氣的塑料袋貯藏。塑料袋貯藏種子易造成空氣不流通,使種子進行無氧呼吸,種胚中毒,同時呼吸產生的水分和熱量不易散發,而使種子發熱黴變。

五是花生不能與農藥、化肥同倉存放,許多農藥和化肥都有一定的揮發性、腐蝕性,是境一長,對種子的細胞和種胚具有損害作用。

六是貯藏期間要注意勤檢查,看種子是否受潮、被蟲、鼠危害以及種子發芽勢、發芽率是否降低,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花生種子安全貯藏。

花生仁的貯藏必須控製水分在8%以內,最高堆溫也不宜超過20℃,並適時密閉防止蟲害感染和外界溫濕度影響,保持堆內幹燥、低溫、低濕,隻有這樣才能較好地保持花生仁的品質。花生仁也可進行氣調貯藏,如在真空度為400毫米汞柱的情況下,充以適量的氮氣,可以抑製花生的呼吸強度和蟲黴侵蝕。

此外,花生在貯藏中,最易遭致鼠害,應注意加強防鼠工作。

148.芝麻貯藏應注意哪些問題?

要保證芝麻種子的發芽率和食用品質,必須做到合理貯藏。芝麻種子貯藏的關鍵是控製水分和溫度的變化。

芝麻種子貯藏的安全水分一般為7%左右。水分過高時,種子在貯藏過程中容易發熱,使種子內部的脂肪分解,引起黴菌寄生和蟲蝕。因此,種子入庫貯藏前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清潔倉庫環境,進行消毒處理。

二是將種子風幹去雜,在陽光下晾曬後過篩,去除易吸溫返潮的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