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病規律:小麥白粉病的繁殖孢子的萌發溫度是5~30℃,適宜溫度為10~18℃。當空氣相對濕度大於70%時,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如果水肥過量,植株生長過旺、貪青徒長,也會有利於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如果植株組織幼嫩、生長衰弱、抗病力下降,則會導致白粉病嚴重發生。另外,不同的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的抗病性能也有顯著差別。
3)防治方法:聽取專家意見,選用適合當地栽種的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灌溉,注意氮、磷、鉀等肥料的合理配合施用;保持植株間通風透光,減少倒伏,降低濕度,營造有利於小麥植株茁壯生長的田間小氣候。
4)藥劑防治:每畝用100克20%禾果利或15%三唑酮兌水25千克噴霧防治,用75~100克20%粉鏽寧可濕性粉劑防治效果更好。
(3)小麥蚜蟲
1)症狀:小麥蚜蟲一般發生在小麥拔節抽穗後,主要危害小麥的莖葉和穗部,受危害的部位出現淺黃色斑點,發病嚴重時葉片發黃,甚至導致整株枯死。麥蚜不但直接危害小麥,還間接傳播小麥病毒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麥黃矮病。
2)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小麥收獲後和播種前,注意翻整田地,科學灌溉,清除田邊地頭雜草,盡可能消滅越冬的蟲蛹;合理選擇播種時間,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抗病、抗蟲品種;加強田間管理,保護小麥蚜蟲的天敵,充分利用生物防治。②藥劑防治。合理使用藥劑防治:每畝用10克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兌水50~60千克後噴霧,或用50%抗蚜威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
(4)小麥吸漿蟲
1)症狀與發病規律:小麥吸漿蟲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的幼蟲。幼蟲潛伏在小麥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或危害花器,造成秕粒、空殼,受害較輕者減產20%~50%,嚴重時減產達60%~90%,甚至顆粒無收,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小麥吸漿蟲的幼蟲蟲體很小,危害形式隱蔽,不易發現,很容易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期。由於各地的具體情況不同,小麥吸漿蟲的發作時間也有較大差異,所以防治時應密切關注當地植保部門發布的小麥吸漿蟲預測預報,根據預報抓住防治的關鍵時期,進行科學防治,盡量減小其危害。
2)防治方法:防治小麥吸漿蟲的最關鍵時期是蛹期,蛹期應以當地植保部門公布的為準。如果錯過了蛹期防治,成蟲補治就是控製小麥吸漿蟲危害的最後一道防線,扒開麥壟,如果能看到有2~3頭成蟲,就可開始施藥了。
在防治以上病蟲害的同時,還要注意防治小麥鏽病、小麥紋枯病、小麥紅蜘蛛等病蟲害。
7.怎樣選擇玉米種子?
(1)選擇正規經銷單位購買種子。建議在購買玉米種子時,首先要看銷售單位有否“三證一照”,即種子部門頒發給經銷單位的“生產許可證”、“種子合格證”、“種子經營許可證”及工商行政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
(2)選擇經過審定的品種。經過審定的品種,都是經過當地種子部門三年以上的區域試驗,對品種的適應性、產量、抗逆性、生育期、品質等特點進行長期觀察,然後根據氣候特點進行係統分析,並邀請同行專家進行逐一評議,最後采取多數同意的方式正式通過審定,然後才供應給市場銷售。因此,在購買種子時首先要看經銷種子的單位有否該品種的審定證書或正式文件的介紹,否則不要輕易購買。
(3)選擇質量過硬的種子。怎樣選擇質量過硬的玉米種子,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觀察種子:
1)種子純度:純度較高的種子,其大小、色澤、粒型、粒形等差距較小,且很近似。比如,任意取100粒種子,觀察其大小、色澤、粒型、粒形,如果種子的混雜率達20%以上,則這批種子的純度不高,最好不要購買。
2)種子發芽率:在大田生產中,種子發芽率達不到85%多數是不能用,或者需要加大播種量。這主要需要看種子在保存過程中是否有黴變、發爛、蟲蛀、顏色變暗等情況,如果打開種子包,能聞到一股酸黴味,說明這包種子已經變質,發芽率可能很低,建議不要輕易購買。
3)種子幹濕度:潮濕的種子都很有可能發黴變質,所以要選擇幹燥的種子。購買種子時,可以將手伸入種子袋,根據直覺判斷種子的幹濕度。如果感覺較順手且有冰涼的感覺,說明種子較幹燥;如果感覺有較大的阻力,且有潮濕的感覺,說明種子較潮濕。另外,還可以抓一些種子放在手中搓幾下,如果發出清脆的“唰唰”聲,說明種子較幹,反之則較濕。
8.玉米施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玉米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生長跟肥料的施用有很大關係,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可以使玉米正常生長,並有效提高產量。
(1)基肥:玉米的基肥施用要綜合考慮土壤耕作方法、播種方式的不同,從而采取不同的施用方法。一般來說,每公頃需施用腐熟有機肥3.75萬千克,有機肥需要經過發酵處理。
(2)種肥:施用給玉米的種肥以氮、磷配合施用的效果較好,施用量不宜過多,以每公頃112.5~150千克為宜。如果是白漿土、鹽堿土、黏土等缺磷土壤,應增加磷肥用量,而氮、磷比例應以1:2或1:3為宜。為提高玉米產量,播種時可以濾施豬糞、過圈糞、雞羊糞等優質細肥。
(3)追肥:從玉米拔節到孕穗期是高梁需肥最多的時期,也是最適合進行追肥的時期,這一時期可進行2次追肥。第一次追肥一般在玉米拔節初期,8~9片葉時進行,有利於使秸稈粗壯、促進枝梗和小穗的分化,每公頃可追施225千克硝酸銨或150千克尿素;第2次追肥一般在孕穗期,可有效減少枝梗和小穗的退化,每公頃可追施硝酸銨75~112.5千克或尿素50千克。
(4)生物菌肥:在玉米生長的任何時期,都可以將生物肥與其他肥料配合施用,不但可以節約肥料,而且可以解決土壤板結等問題、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
9.怎樣防治玉米常見病蟲害?
(1)玉米苗枯病。發現感染玉米苗枯病的病株後,用96%天達惡黴靈6000倍與1000倍天達2116混合噴霧,10天後用上法再噴一次,可基本控製危害。
(2)玉米粗縮病和矮花葉病。玉米粗縮病和矮花葉病是由蚜蟲和飛虱傳播的病毒,可采用藥劑拌種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在玉米四葉期,用3%天達啶蟲脒2000倍與天達裕豐1500倍液噴霧,可以極好地防治這兩種病害;在病毒病發生的地塊,用天達裕豐1000倍加1000倍天達2116混合噴霧,也有較好的抑製作用。
(3)玉米大、小葉斑病。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有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還可危害果穗。常將這兩種病害統稱為“玉米斑病”。發病初期用50%敵菌靈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2000~3000倍加天達2116糧食型600倍加天達裕豐1500~2000倍液噴灑,噴施2~3次,每隔10~15天噴一次。或用50%天達腐黴利50~100克於心葉末期至吐絲期噴霧1~2次,可有效防治玉米斑病。
(4)玉米田綜合防治。選用當地適用的抗病品種,增施有機肥,實行配方施肥,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培育健株,重點抓好藥劑拌種和玉米四葉期、七葉期的兩次噴霧,可以有效抑製玉米田病蟲害的發生。
10.甘薯反季節栽培技術有哪些?
甘薯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為了提高種甘薯的經濟效益,可以進行產品深加工,還可以栽種反季節甘薯,提前上市,取得價格優勢。下麵簡要介紹兩種反季節栽培技術。
(1)甘薯5~6月上市的栽培技術
在溫室大棚加小拱棚內壟間蓄水,提高保溫效果,則12月至次年1月便可栽插莖尖脫毒苗,5月上市。一般來說,每畝產量為1300千克左右,收入大大高於常規種植。
栽培管理要點:在寬約150厘米的小拱棚內,用寬幅薄膜蓋兩壟(每壟頭70厘米)。用土將壟頭堵塞後,在壟溝灌水,需水量為每畝約17噸。將7~8張展開葉的長苗水平插,通過換氣使小拱棚內溫度保持在5~35℃範圍內。如外界氣溫升高,可打開大棚側麵換氣。3月上旬去掉大棚室內的小拱棚,3月中旬打開大棚兩側,4月上旬除去頂部大棚,可根據氣象條件作適當調整。甘薯品種宜選用在低溫條件下塊根膨大性好、薯塊外形好的早熟品種。
(2)甘薯7~8月上市的栽培技術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就可插苗,可用大棚溫室內電熱溫床1~2月份培育的樹苗。小拱棚下可覆蓋兩小壟(壟寬65~70厘米);也可隻覆蓋一大壟(壟寬100~120厘米)交叉雙行插。薯苗成活後覆蓋地膜,等晴天小拱棚內氣溫高時,將地膜開孔扒出薯苗;陰雨天插苗也可先覆蓋地膜再插苗,插孔用土封緊,使薯苗直立,不使葉片貼附在薄膜上。4月,當外界氣溫在20℃以上時,小拱棚內溫度超過35℃,可先揭兩頭及中間一側換氣降溫,調節膜下土溫至25~30℃,有利於薯塊膨大。5月以後,外界氣溫穩定在25℃以上時,去掉小拱棚,保留地膜,以提高土溫。如選取用黑色地膜,還可減少雜草生長;進入7月,天氣高溫幹旱,則蓋膜具有減少水分蒸發,發揮保墒的作用。甘薯品種也宜選用早熟品種。
11.西瓜間種甘薯有哪些注意事項?
作物間作可以有效提高田地空間利用效率,合理地搭配間作作物品種,還能提高作物產量。西瓜間種甘薯是一種適用於丘陵旱地中上等肥水條件地塊的間作方式,一般畝產西瓜4000多千克、甘薯2000多千克,畝收入在5000元以上。下麵簡要介紹這種間作方式的種植要點。
(1)間作模式:甘薯采用高壟單行種植,按2壟甘薯1行西瓜排列。甘薯壟距85厘米,壟高30~35厘米,株距20~25厘米,每畝種4000株左右。西瓜畦寬約85厘米,株距約35厘米,每畝種800株左右。
(2)播種:甘薯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耐瘠、生長勢強的品種;西瓜選用抗旱能力強、果實大、含糖量高的品種。4月中旬播種西瓜,覆蓋地膜,出苗後及時破膜放苗。5月上旬栽插甘薯。
(3)田間管理:西瓜實行雙蔓整枝,隻保留主蔓和基部1個健壯分枝,其餘側枝全部去掉。西瓜抗旱能力較強,之需要在坐瓜後至成熟前10天,澆3~4次膨瓜水,同時每畝追施尿素5千克、三元複合肥10千克。注意遇旱澆水、遇澇排水,始終保持土壤濕潤。西瓜采收前10天不澆水,但可以葉麵噴施0.2%磷酸二氫鉀或葉麵寶等溶液,以起到澆水保葉的作用。西瓜拔秧後及時滅茬除草,遇旱沿甘薯壟溝灌水,每畝追施尿素5千克、硫酸鉀8千克,以促進甘薯健壯生長。
12.怎樣防治甘薯常見病蟲害?
(1)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稱黑疤病,是導致苗期爛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發作初期,在薯塊上產生黑褐色圓形凹陷小斑,以後逐漸擴大為不規則大病斑,受害的薯塊組織內呈青綠色,味苦有毒,人、畜都不能食用。危害薯苗時,會導致病苗黃弱,基部形成圓形或梭形黑色病斑,嚴重時薯苗變黑枯死。
防治方法:①選用無病的夏甘薯作種,剔除有凍害、濕害、病害和破傷等缺陷的薯種。②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浸種10分鍾即可播種,或播種後再用50%多菌靈800倍液均勻地噴灑苗床防治。③用51℃~54℃的溫水,浸種10~15分鍾,可殺死瓜種表麵附著的病菌,但受過冷害的薯種不能用過這種方法浸種,以免加重腐爛。④在用火炕育苗的地區,排種後3~4天內床溫要保持35℃~38℃(瓜種底部土壤溫度),這樣可以有效殺死黑斑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