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科學種植技術常備知識(1)(1 / 3)

1.怎樣鑒別雜交水稻種子?

鑒別雜交水稻種子主要要看以下幾個方麵:

(1)穀殼色:雜交水稻種子穀殼上略帶不均勻的黃褐色等生理性雜色,而其他混雜穀粒顏色較為一致,比雜交水稻種子透明度高,穀殼比雜交水稻種子更光滑。

(2)柱頭痕跡:非雜交水稻穀粒的雌蕊柱頭痕跡遺留在穀殼內部,剝開穀殼,可以在米粒頂端看到一點淺黑色的柱頭痕。而雜交水稻種子柱頭外露,仔細觀察穀粒內外稃夾縫中間,可發現一點不明顯的小黑點即柱頭痕跡,這是分辨雜交水稻種子和其他水稻種子的重要依據。

(3)種子整齊度:混有其他穀種的雜交水稻種子,籽粒形狀不整齊。

(4)種子淨度:用手抄一下種子,如果手指上沾有細粉狀物,說明種子純淨度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99%)。

(5)種子含水量:簡便的方法是用牙咬穀粒,如發出尖脆響聲,說明含水量基本正常;若無尖脆聲或穀粒斷麵不整齊,則種子含水量一般高於正常標準(13%)。

(6)種子標簽:按《農作物種子標簽管理辦法》規定,雜交水稻種子包裝袋標簽上應標明品種名稱、品種審定編號、產地、種子生產許可證編號、經營許可證、質量指標、檢疫證明編號、淨含量、生產年月、生產商標、生產商地址及其聯係方式。如果上述內容不齊全,該種子可能是假冒偽劣雜交水稻種子。

2.水稻田施肥要注意哪些問題?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按照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對肥料的不同需要進行施肥,可以保證水稻獲得生長所必需的肥料,使水稻生長有後勁,有利於獲得高產。下麵簡單介紹一下水稻各個生長階段的施肥方法。

(1)分蘖期應注意施用氮肥。分蘖期追施氮肥,能使水稻分蘖旺盛,有效分蘖數多。第一次蘖肥應在水稻4葉前開始追施,能使分蘖葉位見肥效;第二次蘖肥是在6葉前追施,以便控製無效分蘖的發生。分蘖肥的施用量是全生育期氮肥總量的30%,大約畝用尿素3~4.5千克,施用的方法是先施計劃用量的80%,過幾天再施其餘的20%。施肥時應觀察好稻田的情況,缺肥不足的地方應進行補施,淺水層施肥後應不灌不排,等肥水滲透到土中,再進行正常的灌溉。

(2)水稻生育期要施好接力肥。水稻分蘖末期,為了控製無效分蘖的發生,增強水稻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使稻穗結實數增加,應追施接力肥,以保持葉色不變淡。接力肥的施用量是每畝用尿素1~1.5千克,可以摻土後施在田間。

(3)長穗期要施好穗肥。施用穗肥是為了增加水稻的穎花數,並防止發生退化現象,使水稻能安全抽穗,同時提高結實率。施穗肥的合適時間是在倒數2葉生長出一半左右時,可以增大穎殼的容量,大大提高穎殼的充實度,增加稻粒的千粒重,為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追施穗肥時要保證水稻無稻瘟病,如果水稻發生病害,應先防治好病害,再追施穗肥。施穗肥可在倒1葉露尖時看苗勢施肥。穗肥的施用量是,按照用全生育期總量的20%施用氮肥,按照全生育期總量的30~40%施用鉀肥。

(4)注意使用有機肥。為了種植綠色水稻,有的稻田不施用化肥,而是使用有機肥,應注意必須用腐熟徹底、細碎性的有機肥,采用把糞的施肥方式撒向稻田。有機肥的施用量應按照氮、磷、鉀的含量為0.5~0.8%的比例來計算。在施肥過程中,應當注意使肥料均勻散開、不聚堆,否則容易“燒壞”稻苗。施肥時應使稻田的水層不漂走有機肥,不灌不排,使有機肥顆粒沉到田底,與田泥粘結在一起時。

3.常見水稻病蟲害的防治?

(1)稻薊馬。稻薊馬體型很小,一生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成蟲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若蟲和成蟲相似,淡黃色,很小,無翅、常卷在稻葉的尖端,刺吸稻葉的汁液。發生稻薊馬危害的水稻,稻葉失水卷曲,稻苗變黃,稻葉上出現星星點點的白斑,心葉萎縮。揚花時稻薊馬會聚集在稻花中,嚴重時會導致不能結實,造成空秕粒。

防治方法:因為稻薊馬很小,不易引起人們注意,當水稻大量卷葉而被發現時,往往已經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要盡早防治稻薊馬,將它消滅在幼蟲期。防治時,每畝用40%樂果乳劑1500~2000倍藥液,秧田和大田施藥後,都要保留淺水層,以充分發揮藥效。

(2)稻飛虱。稻飛虱有很多種,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褐色灰飛虱和背飛虱。稻飛虱一般潛伏在稻田中間稻株下部的葉鞘和莖的組織內,刺吸稻莖的汁液。受危害的稻苗出現不規則的長形褐斑,嚴重時,稻株底部變為黑褐色,稻株會出現倒伏,甚至逐漸枯萎而死亡。水稻抽穗後,稻飛虱轉移到上部,危害嫩苗,使稻粒變成空殼或半飽粒。另外,灰飛虱還能傳播水稻病毒病。

防治方法:①用藥噴施,用40%樂果乳劑,每0.5千克兌水800~1000千克後噴施。②撒毒土。每畝用1.5千克樂果粉、2千克濕潤細土混合後撒施。③滴油殺蟲。每畝稻田滴廢柴油或廢機油400~500克,保持田中有淺水層20厘米左右,人工趕蟲,使蟲掉入水中而死亡,治完蟲後更換清水。注意,水稻處於孕穗期後不能用這種方法。

(3)稻苞蟲。稻苞蟲又叫卷葉蟲,成蟲為赤褐色的蝴蝶,幼蟲危害水稻。稻葉被稻苞蟲幼蟲危害後,會發生殘缺斷落,嚴重時僅剩下葉脈。特別是水稻孕穗期被害後,幼蟲吐絲將稻葉粘結在一起,使稻穗卷曲,無法出穗,影響產量,造成水稻嚴重減產。

防治方法:①噴粉或毒土防治。每畝用2千克2.5%敵百蟲粉噴粉或1千克甲六粉加10千克細土混合後撒毒土。②噴霧防治。用90%晶體敵百蟲150克兌水80~100千克後噴霧。

(4)稻縱卷葉螟。稻縱卷葉螟的幼蟲稍大就開始在水稻心葉上吐絲,把水稻葉片兩邊卷成為管狀蟲苞,幼蟲就躲在苞內取食水稻葉肉和上表皮。水稻抽穗後,卷葉螟又到較嫩的葉鞘內危害。蟲情嚴重時,被卷的葉片隻剩下透明發白的表皮,全葉枯死,造成水稻大幅減產。

防治方法:以噴霧防治為主。用25%二二三乳劑25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噴霧。應在幼蟲的三齡前進行防治,選擇傍晚時噴霧,效果最好。防治後,要及時檢查效果,如果蟲情依然嚴重,應再噴霧一次,直到蟲情緩解。

4.購買小麥種子應注意哪些問題?

小麥種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擇好的小麥種子。選擇合適的優質小麥種子,是獲得豐收的重要保證,為此,我們建議農民朋友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選擇合適的小麥種子。

(1)選擇品種。選擇小麥種子要因地製宜,要選擇那些通過審定並適宜本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購買小麥種子時,一定要谘詢經銷商,小麥種子是否經過審定或認證,或者到縣級種子管理部門了解小麥品種的審定或認證情況。

(2)注重質量。現在的小麥種子一般是包裝袋出售的,在選購小麥種子時,要特別注意鑒別種子的真偽。首先,應盡量到持有證照(種子經營許可證或委托代銷證和營業執照)的商店或經銷處購買。其次,購買種子時應注意“三看”:①看包裝。主要看種子包裝是否規範。我國《種子法》等法律法規要求,主要農作物種子應包裝供應,且要附有標簽和品種說明,標簽應當標注種子類別、品種名稱、產地、生產日期、質量指標、檢疫證明編號、種子生產及經營許可證編號等事項。標簽標注的內容應當與銷售的種子相符。②看外觀。主要看種子的色澤、飽滿度、幹潮程度、大小均勻和淨度。優質種子小麥種子色澤鮮豔、籽粒飽滿、幹燥、大小基本一致,無雜質。③看發票。購買種子時一定要像經銷商索要發票,發票上應該注明供種時間、作物品種、質量等級、數量、單價、金額;如果是從委托代銷單位處購買的,要在發票上注明委托單位全稱。另外,購買小麥種子時要向銷種單位索要《種子質量合格證》、《信譽卡》,並妥善保管,以便出現問題時向種子管理部門提供有效證據。

(3)購種數量。根據稀播育壯苗的要求,一般來說,每畝用種量為7~8千克。因為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最好是根據品種特性和當地技術人員的指導來確定購種數量。

5.麥葉發黃是什麼原因?

冬季,冬小麥生長比較緩慢,小麥葉片特別是下部葉片經常出現發黃、幹枯現象,一直到返青、拔節期都會發生,甚至會嚴重影響產量。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很多原因,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發生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解決麥葉發黃的問題。

(1)氣候原因。低溫、幹旱、大風和霜凍等異常天氣都可能造成小麥黃葉。這種黃葉出現的時間往往與天氣變化同時,發生範圍也很大,整塊田表現比較一致。這種情況下的黃葉小麥心葉和根都很正常,一般不用防治,情況嚴重的可以追施速效肥料,即可顯著改善黃葉。

(2)缺肥。當土壤中缺少小麥生長所需要的肥料,包括氮、磷、鉀、鈣等微量元素時,小麥也可能出現黃葉。這種情況下,應及時補充小麥所缺的肥料。

(3)土壤原因。當土壤出現板結、淹水、漬澇、鹽堿害、有毒物質等情況時,會影響小麥根係生長,甚至造成部分根係死亡,這也可能造成黃葉。近年來,隨著農藥用量的增加,特別是除草劑過量使用或方法不當,或者秸稈還田粉碎不細、分散不均、也經常出現小麥根係被架空而形成的黃葉。

(4)病蟲害。螻蛄、蠐螬、金針蟲等農田害蟲,在底下活動,咬食小麥的根或莖基部,也會造成小麥黃葉。可以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拌種和處理土壤來減少蟲害。小麥病害則主要有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等三種。這三種都是真菌病害,發生初期都會使小麥出現黃葉,但病斑發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狀有所不同。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形成比較大的斑點並從下往上擴展,顏色稍淡;全蝕病主要危害莖基部和根部,典型的病斑是發生在莖基部,顏色很深,葉鞘上也會形成病斑,但不會向上擴展;根腐病隻發生在根部,會導致小麥根係變褐腐爛。三種病害都是依靠土壤傳播的,因此,可以采用消滅病殘體、使用腐熟肥料以及藥劑拌種等有效預防措施。

6.怎樣防治小麥主要病蟲害?

(1)小麥赤黴病

1)症狀:小麥赤黴病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國小麥種植區都有發生,在華北麥區發生更加普遍。這種病害在小麥幼苗期至抽穗期都可能發生,會引起苗枯、莖腐和穗腐,其中穗腐發生最普遍,也最嚴重。

苗枯一般是由由種子或土壤病殘體帶菌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黃褐色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會導致全苗枯死,病殘苗上有粉紅色菌絲體。莖腐發病初期,莖基部呈褐色,後變軟腐爛,植株枯萎,在病部產生粉紅色黴層。穗腐發生在小麥開花或開花以後,開始時在小穗穎片上出現水浸狀病斑,後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發病小穗隨即枯黃。若田間潮濕,病部會產生粉紅色膠質黴層,後期穗部出現黑色小顆粒。

2)發病規律:小麥赤黴病的發生流行具有爆發性和間歇性的特點,是典型的氣候型氣流傳播病害,其發生受天氣影響很大,小麥抽穗揚花期間,如果有連續3天以上有一定數量的降雨,就可能造成赤黴病大流行。

3)防治措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主要手段是選擇抗病品種,采取適當的農藝措施,並施用必要的藥劑進行防治。

①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的抗病品種。②深耕滅茬,銷毀收獲後殘留的玉米、水稻等作物殘體,消滅病源;開溝排水、合理施肥,減輕病害的發生和危害。③藥劑防治: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是小麥開花至灌漿這一段時間,每畝用100克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黴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5~7天噴1次。

(2)小麥白粉病

1)症狀:白粉病是小麥後期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可危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嚴重時穎殼和芒也可能受害。該病發作初期,葉麵出現直徑1~2毫米的白色黴點,這些黴點會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的白色黴斑,黴斑表麵有一層白粉,後期白色黴斑變為白色或淺褐色,並帶有部分黑色顆粒。受危害的小麥病葉早期會變黃,逐漸卷曲枯死,嚴重染病的小麥植株往往形態矮小,不能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