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癰瘍之劑(3 / 3)

方解:生長在脖項兩側,貫連如串珠者,稱為瘰鬁。形長如蛤形,色赤而堅,痛如火烙者為馬刀。這是由於三焦相火與痰濕風熱相結而成。方中三黃和龍膽草、知母均為苦寒清熱瀉火之品,清瀉三焦相火。柴胡、葛根、升麻辛涼,疏散風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腫。天花粉化痰散瘀清熱。桔梗化痰排膿。當歸、芍藥活血養血益陰。三棱、莪術,行氣破血止痛散鬱結。昆布鹹平化痰軟堅散結。甘草和中,解毒瀉火。桔梗載藥上行。諸藥合用清熱瀉火,化痰散結消腫,疏風熱,治瘰鬁、馬刀等。

增輯

1、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陽和湯法解寒凝,外症虛寒色屬陰;

熟地鹿膠薑炭桂,麻黃白芥草相承。

組成:熟地30克鹿角膠(燉化,衝服)10克炒白芥子6克肉桂3克生甘草3克炮薑麻黃各2克

用法:水煎服,鹿角膠烊化。

主治:治一切陽虛寒凝的陰疽。患處漫腫無頭,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

方解:陰疽一證多因患者平素陽氣虛,營血不足,陰寒之邪乘虛侵入於筋骨、血脈、肌肉之中,遇濕寒則凝為疾,致寒痰阻滯,痹塞不通,遂成陰疽。法當溫陽氣,祛痰濁,散寒凝,和營血。方中熟地甘溫重用,滋補陰血,填精髓。鹿角膠鹹微溫,壯筋骨,補血益精,溫腎陽,二藥相伍,滋陰溫陽。寒痰凝滯,非辛不能通,非溫不能化,肉桂、炮薑大辛大熱,二藥均能入營血,溫通寒凝痹阻。白芥子辛溫善除皮裏膜外之痰,宣通腠理。麻黃辛溫,開泄毛竅肌腠,宣通陽氣以達於表。炮薑、肉桂、麻黃與白芥子的辛散,使熟地、鹿角膠滋補陰血而不滯膩。薑、桂、麻、芥,得熟地、鹿角膠散發寒痰凝滯而不傷正,補陽而不偏亢。甘草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溫補營血,散通寒痰凝滯。寒消痰化,營血通暢,則陰疽可消。近代多用本方治療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腫等屬陰疽範圍者。本方也治慢性支氣管炎,遇寒輒發者,及婦女虛寒性痛經。

2、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組成:銀花30克野菊花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紫背天葵15克

用法:水煎加酒1~2匙,服用。藥渣搗爛敷患部。

主治:各種疔毒,癰瘡癤腫,症見局部紅腫熱痛,形如粟,堅硬根深如釘丁之狀,舌紅脈數。

方解:《素問》雲:“膏梁之變,足生大疔。”說明癰腫疔毒,不僅與外感熱毒之邪有關,且與恣食辛辣厚味,內生積熱有關。火毒壅鬱,阻滯血脈,侵淫肌膚而成疔毒。這類病多生頭麵四肢,堅硬而根深,如釘丁之狀,且病勢凶險,病情急驟,宜用大劑量強有力的清熱解毒之品,及時消散腫疔,以免發生走黃,變證蜂起。方中金銀花辛甘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清熱中兼宣散作用,消腫散痛為主藥。蒲公英、野菊花清熱解毒,散痛消腫。紫背天葵、紫花地丁,俱為清熱解毒消痛散結的常用藥,且療效可靠。加酒借其通散之力以助藥勢,通血脈。疔毒乃火熱之毒,變化多端,危象叢生,一旦確診即以大劑量本方投之,且可酌加清熱涼血,散血解毒之品,以助藥力,阻止病情惡化。

3、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四妙勇安治脫疽,當歸甘草玄參隨;

銀花解毒兼清熱,氣血流通結自摧。

組成:玄參90克當歸60克金銀花90克甘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脫疽。患肢黯紅微腫,局部灼熱,潰爛腐臭,疼痛劇烈,或見發熱口渴,舌紅脈數。

方解:脫疽是以四肢遠端,尤以下肢末端紫黯,麻痛冰冷,後期足背動脈及脛後動脈搏動消失,患處紅腫灼熱疼痛,久則潰爛腐臭,膿水淋漓,兼見寒熱。這是由於寒濕瘀阻經絡,鬱久化熱,火毒內阻,氣血不行,脈絡瘀滯,肢體缺乏氣血的濡養所致。方中重用金銀花清熱解毒。玄參甘寒,瀉火解毒,生津散結。當歸活血散瘀和營血。甘草解毒瀉火。諸藥合用,清熱解毒與活血散瘀並用。藥雖四味,量大力專,連續服用多劑,始能見效。本方在現代臨床常用於熱毒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栓病變。在臨床運用時,酌加活血化瘀止痛,清熱養陰之品,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