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二方在癰疽初起時服用,效果很好,是瘍科中常用的方劑。
3、托裏十補散《證治準繩》(即《局方》十宣散)
托裏十補參芪芎,歸桂白芷及防風;
甘桔厚樸酒調服,癰瘍脈弱賴之充。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各6克川芎肉桂白芷防風甘草桔梗厚樸各3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6克,漸加至18克,熱酒調服。亦可作湯劑,藥量按比例酌增減,依患者酒量酌兌酒。
主治:癰瘍初起,毒邪重,疼痛甚,而形體羸瘦,脈弱無力者。
方解:本方主治是癰瘍毒邪深重,而人體氣血嚴重不足,法當消散、托裏並舉,托毒外出,防毒內陷,消散癰腫。方中人參、黃芪補氣。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止痛。白芷散風邪,解毒,瘍疽未潰者可使之消,已潰者可使之排膿。肉桂溫通血脈。桔梗配黃芪、白芷可排膿外出。防風助白芷疏散風邪。厚樸除滿調氣。甘草解癰毒。諸藥合用,補氣血,疏表邪,一方麵消散,一方麵內托。故對氣血不足,形體消瘦,脈弱病人可外消內托。本方亦可治小兒痘瘡,托毒內出,防毒內攻。若熱毒盛,疼痛甚者,可加二花、連翹、公英、黃芩、黃連瀉火解毒藥,及沒藥、乳香、木香調氣活血止痛之品。
4、托裏溫中湯《衛生寶鑒》
托裏溫中薑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
陳皮益智兼甘草,寒瘍內陷嘔瀉良。
組成:沉香丁香益智仁茴香陳皮各3克木香4.5克炙甘草6克羌活炮薑各9克附子12克
用法:共為粗末,用水450毫升,加生薑5片,煎至150毫升,去渣溫服。
主治:癰疽陽虛內陷。膿汁清稀,皮膚不溫,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吐,呼吸短促,嘔逆不絕,時發昏憒。
方解:本方主治為陰疽(寒性膿腫)已潰,陽虛內陷之證。膿汁清稀,皮膚無紅腫熱痛,知為陰疽破潰,陽氣虛弱。陽虛生內寒,寒主收引,寒性凝滯,陰寒內生,脾陽不振,致毒邪內陷;氣機阻滯,水穀不運,故心下痞滿,腸鳴,腹中痛甚,大便溏,食則嘔吐。氣虛則呼吸短促。胃氣虛寒而不降,則嘔逆不絕。正氣極虛欲脫,故甚則時發昏憒。法當溫陽散寒,調理氣機,健脾運。《素問》:“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走十二經,走而不守。炮薑辛熱,溫中散寒,守而不走,二藥相合溫陽散寒之力尤強,治內外之寒。益智仁辛溫,配生薑、炮薑溫脾止瀉,散中寒。羌活辛溫,驅散風寒溫邪,透利關節。胃氣虛寒,毒邪內陷聚而成痞。炙甘草、丁香、沉香、茴香、陳皮溫中散寒,調理氣機,散鬱結瘡毒積聚,治腹痛,心下痞,腸鳴,呃逆不食等。諸藥合用,既能使瘡毒外透而消散,斂口生肌,又可溫中祛寒而止吐瀉呃逆,是治療陰疽(寒性膿腫)內陷而並發吐利之方。若時發憒甚可酌加參、芪,大補元氣。
5、托裏定痛湯《外科正宗》
托裏定痛四物兼,乳香沒藥桂心添;
再加蜜炒罌粟殼,潰瘍虛痛去如拈。
組成:當歸熟地乳香沒藥川芎白芍肉桂各3克罌粟殼9克
用法:水煎,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主治:癰疽潰後,血虛疼痛不可忍。
方解:痛則不通,不通則痛。本方主治為因血虛癰疽難斂口,毒邪鬱結,氣血阻滯,疼痛劇烈等症。法當補血活血,消腫止痛。方中四物湯養血活血,托裏充肌止痛。乳香行氣,沒藥活血,二藥相合,能透毒消腫,活氣血而止痛。罌粟殼能收斂止痛。肉桂辛熱,溫通血脈,助行氣活藥鎮痛。諸藥合用,對血虛而癰疽久不斂口的血虛疼痛,有托裏止痛,斂瘡生肌之效。
6、散腫潰堅湯《蘭室秘藏》
消腫潰堅知柏連,花粉黃芩龍膽宣;
升柴翹葛兼甘桔,歸芍棱莪昆布全。
組成:黃芩24克(酒浸,生炒各半)龍膽草(酒浸炒)天花粉(為末酒浸)黃柏(酒浸)酒知母桔梗昆布各15克柴胡升麻炙甘草三棱(酒浸)莪術(酒浸炒)連翹各10克葛根白芍當歸黃連各6克升麻10克
用法:共為粗末,每次18~21克,先水浸半日,水煎服。另用半料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00~150丸。
主治:瘰鬁、馬刀,堅硬如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