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殺蟲之劑(1 / 1)

十八、殺蟲之劑二首

凡是以驅殺人體內寄生蟲藥為主,組成具有驅蟲、殺蟲、止痛、消積作用的方劑,叫殺蟲劑。蟲症按蟲體寄生的部位有肝膽腸肺的不同,但本類方劑以驅殺腸寄生蟲為主(含膽道)。蟲的種類可分蛔蟲、蟯蟲、絛蟲、鉤蟲等。消化道蟲類多因誤食被蟲卵汙染的飲食所致。蟲症的一般常見證是腹痛時發,痛而能食,心嘈雜嘔吐清水,麵黃有幹癬樣白斑(蟲斑),不思飲食,日久則腹脹筋露,目睛無神,成為疳積。若耳鼻作癢,唇內有紅白點者為蛔蟲見證。肛門作癢,入夜尤甚,是蟯蟲症的見證。若便下白節片,是絛蟲的見證。若嗜食異物,麵色萎黃虛腫是鉤蟲見證。若右上腹頂鑽樣劇痛,陣作陣止,痛連及右肩,為膽道蛔蟲。

由於體內蟲有多少,病有緩急,人體有虛實寒熱不同,治療時,急則以殺蟲驅蟲為主,緩則應適當配合補益之劑,免單純攻伐,正氣更虛。若蟲證兼寒兼熱,當考慮殺蟲與溫中、瀉火並進。在運用殺蟲驅蟲藥之前,應先檢查大便,是否有蟲卵或蟲體排出,不可濫用妄施。在使用殺蟲驅蟲劑後,過一段時間應再複查大便,以觀治療是否徹底。蟲去之後,應當調補脾胃,並應注意飲食衛生,以免蟲症再發生。殺蟲劑一般空腹服用為好。

1、烏梅丸《傷寒論》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薑繼;

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藏安蛔寒厥劑。

組成:烏梅480克細辛180克幹薑300克黃連480克當歸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參180克黃柏180克

用法: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餘藥打勻,烘幹或曬幹,共研細末,加蜜製丸。每次服10克,一日三次,空腹溫開水送服。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比例酌減。

主治:蛔厥證,心煩嘔吐,時發時止,食入吐蛔,甚至麵青汗出,手足厥冷,腹痛。也可治久痢,久瀉。

方解:蛔厥證類似現代醫學所稱的膽道蛔蟲症。蛔蟲是生長在小腸,小腸是一個堿性環境,當因發熱,髒寒,或因其它原因引起腸功能紊亂,誘使蛔蟲遷居亂竄,自空腸竄到十二指腸部。上則為胃幽門口排下的酸性物質,為蛔蟲所厭惡。向右則為膽道,膽道排出為堿性物,其環境為蛔蟲所喜,蛔向膽內鑽竄,致使膽管收縮痙攣,即引起右上腹鑽頂劇痛,甚則昏厥。古人認為蛔得酸則靜,見辛則伏,見苦則下的特點。故以酸辛苦安蛔止痛。方中烏梅味酸,能製止蛔蟲的蠕動,為主藥。蜀椒、細辛,味辛能驅蟲,且治髒寒。黃連、黃柏,苦能下蛔,清瀉胃熱。肉桂、幹薑、附子溫髒祛寒。人參、當歸補養氣血。諸藥合用,溫中散寒殺蛔平厥,治蛔蟲較好。如痛甚可加木香、川楝子行氣止痛。也可加苦根楝根皮,更加強利膽驅蛔效果。本方烏梅溫酸澀,澀腸止瀉。黃連、黃柏燥濕堅腸止瀉。餘藥也能溫中補虛健脾,故對寒熱夾雜,久瀉、久痢不止之症也合適,尤對小兒蛔蟲所致的蟲痢更合適。

2、化蟲丸《和劑局方》

化蟲鶴虱及使君,檳榔蕪荑苦楝辟;

白礬胡粉糊丸服,腸胃諸蟲永絕氛。

組成:鶴虱檳榔苦楝根皮胡粉(炒)各30克枯礬8克蕪荑15克使君子15克

用法:共為細末,酒煮麵糊為小丸,根據小兒大小酌情服量。一歲小兒,隻可服1.5克。最大兒童量為6克。

主治:腸中諸蟲,發作時腹中疼痛,往來上下,其痛甚劇,嘔吐清水,或吐蛔蟲。

方解:蟲寄生在腸內,或因髒腑虛寒,或因飲食不節,或因外邪導致腸功能紊亂,造成蟲在腸內的不安和竄亂遷居。蟲動則腹中痛,蟲靜則腹痛止,故時作時止。蟲擾動劇烈,以致胃腸失和降,則嘔吐清水或吐蛔。法當殺蟲。方中鶴虱能殺諸蟲。苦楝根皮能殺蛔蟲、蟯蟲。檳榔能殺絛蟲、片薑蟲。枯礬、胡粉驅殺腸中諸蟲。諸藥合用殺蟲力強,能殺腸中諸蟲,惟本方中胡粉殺蟲力最大,毒性也最強,用時宜慎重。其餘各藥可考慮是何種蟲引起的腹痛,用時可酌情藥味及劑量的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