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收澀之劑(1 / 3)

十七、收澀之劑九首附二方

凡是具有固澀收斂功能,以治人體氣血精津滑脫散遺的方劑叫收澀之劑。氣血津精是人體寶貴的物質,維持生命的正常活動,它們不斷地消耗,又不斷地得到補充,新陳代謝,循環不已。若因正氣久虧,或戕伐太過,致使氣血津液消耗滑脫太過,又補充不及,則出現氣血津液虧損不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說,氣血精津的滑脫散失與正氣不足密切相關。在一般情況下,收澀劑中往往加入補益劑。如益氣固表以止自汗,養陰固表以止盜汗,溫中澀腸以止泄瀉,益腎固下元以止精滑尿頻等。收澀是治標,補益是治本。若“急則治其標”。收澀隻宜用於正虛無邪的情況,若發熱汗出,痰飲咳嗽,火擾精室,食積泄瀉,血熱崩漏均非本法所能治療。

1、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金鎖固精芡連須,龍骨蒺藜牡蠣需;

蓮粉糊丸鹽酒下,澀精秘氣滑遺無。

組成:潼蒺藜60克芡實蓮須各60克煆龍骨30克煆牡蠣30克

用法:共為細末,蓮肉糊精為丸。每日兩次,每次9克,淡鹽湯送下。

主治:精關不固,遺精滑泄,日久不愈,神疲無力,腰耳鳴。

方解:腎藏精,主封藏。腎因某種原因,或相火妄動,或濕熱下注,擾動精室,或腎虛精關不固等,致遺精滑泄。本方所治即腎虛精關不固所致。腎虛,封藏失司,精液自泄,陰精久虧,陰傷及陽,故神疲乏力。腰為腎之府,腎開竅於耳,故腎虧積久,腰耳鳴。方中潼蒺藜甘溫,入肝腎,補腎固精。蓮子、芡實俱甘澀平,入脾腎,益腎澀精,二藥助潼蒺藜補腎虛,治精關不固的滑精遺精早泄。龍骨、牡蠣經火煆後,其收澀之力尤佳,配上澀精的蓮須,專以收澀為用。諸藥合用,既補益腎氣不足,又收澀精之外泄。本方以收澀為主,若遺泄止,則當以補腎益精為主。若在本方加金櫻子、菟絲子,補腎澀精效更好。加淡鹽湯是引藥入腎。本方為固澀之品,若濕熱為患或熱擾精室,以致遺精者勿用。

2、茯菟丹《和劑局方》

茯菟丹療精滑脫,菟苓五味石蓮末;

酒煮山藥為糊丸,亦治強中及消渴。

組成:菟絲子300克五味子240克茯苓石蓮子各90克山藥180克

用法:先將菟絲子用酒浸,然後將餘藥中山藥用酒煮成糊,和入其它藥末,共為丸,每次10克,日2~3次,治遺精用淡鹽湯送下,治白濁用白茯苓湯送下。

主治:遺精滑精,白濁,赤濁,消渴,精神萎靡,麵色白,舌淡白,脈沉弱。

方解:腎虛,下元不固,腎不藏精,故遺精滑泄不止,或尿濁日久不愈。精血久耗,氣血衰減,故精神萎靡,麵色白,納差。腎虛氣血不足,則舌質淡苔白,脈沉無力。法當澀精止遺,益腎固氣。方中菟絲子辛甘平,補腎益精髓止滑精遺濁,陰陽並補。五味子酸澀溫,補益心腎,固精氣,收澀止遺。石蓮子甘平澀,以增強五味子澀精固氣之功。山藥、茯苓,補脾氣益腎精,補後天以養先天。諸藥合用,止遺精白濁及神疲乏力,腰耳鳴等症。

3、治濁固本丸《醫學正傳》

治濁固本蓮蕊須,砂仁連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甘草同,清熱利濕固兼驅。

組成:蓮須黃連(炒)各60克砂仁黃柏益智仁半夏(薑製)茯苓各30克豬苓60克炙甘草9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湯浸蒸餅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空腹溫酒送下。

主治:胃熱滲入膀胱,小便混濁。

方解:本方主治為過食酒漿厚味,變生脾胃濕熱,濕熱濁邪下滲於膀胱,故小便混濁。方中黃連、黃柏,苦寒清脾胃及下焦濕熱。茯苓、豬苓淡滲利濕,使濕從小便而去。半夏燥濕健脾,配黃連,寒熱相濟,健脾清胃,正本清源。脾與胃,腎與膀胱相表裏,濕熱之邪上傷於胃,下傷及膀胱,必然傷及脾腎,故用砂仁、益智仁強脾固腎。蓮須甘平性澀,收澀以止小便混濁。炙甘草健脾和中,又可防黃連、黃芩的苦寒傷胃。本方不僅能清熱利濕止下濁,且可補益脾胃腎以固本,故名治濁固本丸。

4、訶子散《蘭室秘藏》

訶子散用治寒瀉,炮薑粟殼橘紅也;

河間木香訶草連,仍用術芍煎湯下;

二者藥異治略同,亦主脫肛便血者。

組成:訶子15克罌粟殼12克幹薑15克陳皮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虛寒下痢,泄瀉日久,食穀不化,腸鳴腹痛,或脫肛,或大便中帶有膿血。

方解:脾胃虛寒,中陽不足,運化失司,食穀不化,故泄瀉下痢,日久難愈。中陽不足,陰寒內凝,氣血不通,故腹痛腸鳴。中氣下陷,故脫肛。病久寒濕傷及腸絡,故下痢膿血,當是白多赤少。法當溫中固澀。方中訶子酸苦平,性澀,止瀉收脫。罌粟殼酸澀平,固腎澀腸,止腹痛。炮薑溫中陽以祛寒;陳皮行氣健脾,二藥合用,健脾溫中,行氣止痛。諸藥合用,溫中固澀止痛。若因濕熱引起的瀉痢非本方所宜。